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她一闪而过, 却是善良的化身
——郑娟母亲形象简析 ■王宏波
文章字数:1493
  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人物众多,其中有一位 “碎片化”的人物,所有文字的总和归集起来也不过千余字,但就是这么一位着墨不多一闪而过的人物,却是立体鲜活地矗立在读者面前,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东北妇女的无私和善良。
  她就是郑娟的母亲,不,准确地说是郑娟的养母。
  她生活在这座城市和“光字片”一样破败的另一个棚户区的“太平胡同”,是一位一辈子都和贫穷相伴的女人。虽然,“底层人家的穷愁日子像专吸人血的妖精似的”,把她的青春年华变为衰老。但是她的心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暖,把善良化为自己一生的行为。
  老人收养了被遗弃的郑娟,却对她善意地说谎,“你的爸爸是卖糖人的”,当郑娟说:“可你以前说我爸是弹棉花的。”老人说:“我不是老了嘛”。当她再次收养一个被遗弃的盲童时,对郑娟说,人是不能说捡的,“凡说谁捡谁的人都是不拿别人当人的人,是有罪过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唯一希望就是要求——郑娟不要抛弃弟弟,一定要和弟弟相依为命。这是多么善良高尚的母亲呀。读到这里从内心生出对于一生凄苦老人的无限敬意。
  她面对周秉昆送来而被郑娟拒绝的钱,像一个老乞丐一样完全丧失了耻辱感,瘦小的身子就要跪下,伸出一只枯瘦的手,对周秉昆乞求道:“求求你,别生气……把那钱,给大娘留下吧!……”看到这个样子不由让人心生厌恶,以至于周秉昆“他内心里除了理解,其实也生出了几分鄙视”。但是,她为了什么?她说:“只靠我卖冰棍养活不了我们三口人”,更为了郑娟腹中那个即将降生的孩子。为了这没有任何血缘的“亲人”,她置个人的尊严于不顾,这里面是一腔的温暖,这已超出任何一位亲生母亲的大爱,展示了这位贫穷老人的博大善良。
  这位老人、这位母亲,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期盼着自己儿女的爱情、婚姻。她看着周秉昆这位同样善良诚实的青年,在内心里着实地喜欢,希望他是自己女儿终生所能托付的人,可是她面对自己一家的窘态难以启齿。每次见到周秉昆,她笑呵呵地给他最好的牛奶冰棍。这天当周秉昆鼓起勇气问:“如果我想去看看郑娟”时,她注视着他,“脸上忽然散发出一种慈祥之光”,这是母亲在困境的低谷中看到的希望。她含辛茹苦地把一个弃婴养成漂亮的女人,不就是期盼着女儿有一个好的人生归宿吗?这是一种温暖,而这种温暖只有《人世间》里这位母亲区别于天下所有母亲的“这一个”。
  这位老人的温暖也是有别于周秉昆、乔春燕的母亲的,她俩对于儿女的温暖是在一个有经济来源的大家庭的温暖,而她对于儿女的温暖是在凄苦哀凉的心底生出,就像在严寒的山野燃起的一堆篝火,她不顾及自己的冷暖,而是把这一点点的温暖全部给予这两个和自己没有血缘的女儿、儿子,她的心牵挂的是这两个孩子,还有刚刚降生的“外孙”。在她去世的那个夜晚是沉默的,因为她看到曾给予家里资助的那两个人被抓,她感到家里的生活将更加艰难,仅凭自己每天卖冰棍难以给予孩子那点可怜的温暖,便在一声长长的叹息中离开了她爱的孩子,她“张着嘴,大瞪着两眼已经没了气息”。其实她“放心不下姐弟俩,是因为有话要留给他们却没有来得及”,那是老人埋在心底多少未尽的温暖要给予她和他?
  这位老人在《人世间》115万字的巨著中只不过是一闪而过的人物,但她的艺术形象和书中所有的人物相比没有任何的逊色。她具有高尚的人格精神和高贵的人格尊严与荣光。她是善良的化身。
  作家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在表现人性及社会现实的同时,还表现了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思考,揭示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自觉关注小人物——社会弱势群体的强烈意识,使读者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前进征途上,还要时刻关注那些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并时刻给予他们以温暖。
  温暖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字眼儿,是这位老人和所有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