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岁月甘醇忆过年
文章字数:1577
  ■吴静荣
  除夕将至,我成了超市的常客。虽然店员在不住地提醒大家:“春节期间超市不休息。”我的大脑还是在不住地思索,过年的时候可能还会缺点儿什么?然后将思之所及一一放入购物车中。
  不知不觉,脚步又在糖果柜前停留。比照健康管理要求,家人曾三令五申严禁我吃糖,明明知道把糖买回家,无风也有波澜,依然止不住小心翼翼地,伸手将喜欢的款式,每样挑出三块,打包称重,落入购物袋中。没有糖果的过年不能称之为过年。糖果,是“年味”不可或缺的媒介,穿过心中开启的那条隧道,穿越到久远快乐的过年时光。
  小时候的糖,是那种没有糖纸的“杂拌儿”,有橘子瓣、香蕉、藕等形状。在北方边陲小镇,除了冻梨、冻柿子外,见不到新鲜水果,我对南方水果的认知,这应该是启蒙吧。进入腊月就在期盼,还有20天、15天……就要过年了!新衣服或许有,我是老幺,按照小孩子捡大孩子衣服惯例,穿新衣服的几率不大,但是妈妈和姐姐们会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穿在身上,有股淡淡的肥皂清香味儿。到了腊月二十四“大划拉”,两个姐姐就如同两台永不疲累的机器,先是将家里所有物品、角落收拾干净,包括水缸、茶杯,然后洗上一天的被罩褥单、一家十几口人的内衣外衣。我穿插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偶尔找机会,偷出一粒“杂拌儿”扔进嘴里,甜味饱满了每一个味蕾,心中雀跃:“再有7天就过年了啊!”
  除夕下午,终于可以摒弃“偷、窥、窃”小动作系列,可以堂而皇之地吃糖了。除了吃饭、放炮、吃冻梨冻柿子的时候,嘴里基本离不开糖。尽管被甜木了的嘴巴,已经品不出甜的滋味,但就是快乐啊!从初一至正月末,邻居、朋友之间拜年,第一个动作,一定是请吃一块糖。至今我都认为,当时环境下的这个礼节,高于目前男士见面递上一支烟,女士之间分享小吃或者某个化妆品品牌。物质贫乏的时代,放开地吃糖也仅是那么几天而已,初五过后,糖果基本用来待客。
  有那么两年,过年后我就翘首期盼毛姨早点儿回来。毛姨是上海知青,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和一群年轻人来到爸爸单位工作。在我眼里,他们是新奇的,不仅仅是他们说着一口听不懂的上海话,还有在春秋季他们将毛衣敞穿,颠覆了当地人必须有罩衣的“规范”;他们的裤子总是瘦瘦的,有时还用妈妈的缝纫机改下裤脚;知青宿舍时有吹拉弹唱的声音传来,那原本是在电影、县联欢会才有的,就这么活灵活现地存在了。毛姨每次过年回来,都给我们带一包上海糖,不仅有硬糖,还有软糖;除了果味的,还有奶味的。此外,那些花花绿绿的糖纸煞是好看,每吃完一颗糖,我都认真地将糖纸展开压平,存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直到上学识字,让我深深地记住了“冠生园”的字样。参加工作后,一次出差途经上海,我专程寻找冠生园糖果,回来分享给已经出阁的朋友,以及待字闺中的左邻右舍。
  渐渐地,有了高粱饴等带糖纸的糖,而且也不局限在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上小学的时候,一角钱可以买到7块裹着黄色糖纸的酥糖。这与毛姨的上海糖相比,品相、味道、包装实在太简陋了。然而,与2分钱一支麻杆铅笔、7分钱一本大演草本相比,还是舍不得那么奢侈。时值1979年冬天,县城的青年商店竟然有上海糖出售!且不说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单是2元/斤的价格,就令人咂舌。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渐渐地,不老林、大白兔等品牌糖果慢慢登上了平凡百姓家的果盘。甜蜜的糖果,馥郁了生活的甘醇,想到这里,我不自觉地拿出一颗红酒系列酒糖,这是哈尔滨酒糖的升级换代产品,解开缠在糖纸外的细细的彩绳,原来拇指大小的酒糖,有乌鸡蛋那么大,咬下一口,酒香与巧克力糖的浓香杂糅,一汪醇酒静静地卧在巧克力糖圈成的小碗内,将色香味演绎成了感官的满足。
  用指腹将糖纸抚平,硕大的糖纸,比一个巴掌还大,轻轻地将糖纸夹入《六百词牌浅析》。一路走来,兜兜转转,我不再醉心楞次定律,也与拉格朗日定理几乎绝缘,又回到了诗词原地,美其名曰,不负少年痴狂。其实,痴狂的又何止于诗词,还有心仪的和谐、幸福与灿烂。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