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参与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促全民携手
哈市构建垃圾分类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文章字数:896
  ■本报记者 霍亮
  “您好,我是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员,能打扰您几分钟,了解一下垃圾分类知识吗?”这是道里区东湖路学校三年11班学生高秋雨和爸爸妈妈在参加垃圾分类亲子志愿服务活动。在学校,高秋雨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宣传员;在家里,她是家庭垃圾分类督导员……
  推动垃圾分类,最终是让市民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的养成在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之外,更需要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让垃圾分类的意识与习惯印刻在下一代的认识中。一个孩子能带动一个家庭,当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来参与垃圾分类,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自然就实现了。如今,在冰城,随着垃圾分类宣教工作的深入推进,很多像高秋雨一样的孩子正在成为冰城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小手拉大手,火种是这样传播的
  “把空水瓶放进可回收垃圾桶,把用过的纸巾放在其他垃圾桶,把用完的电池放进有害垃圾桶……”于梓梁是群力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他成了垃圾分类小专家,每天课余时间对班上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登记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家里,于梓梁跟爸爸妈妈“签订”了垃圾分类公约。他给家里的垃圾桶贴上了分类标签,提醒父母把厨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开存放,还把收集起来的废纸、水瓶、包装纸壳打包送到废品回收站。
  与于梓梁一样,平房区新疆第一小学的王博雯同样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除了带动父母进行垃圾分类,她还曾利用暑假时间在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这孩子将垃圾分类知识打印在A4纸上,看到分类不准确的邻居,就耐心地为其讲解应该如何分类,还将她打印的垃圾分类知识卡片发给大家,真是太贴心了。”邻居们看到这个小家伙站在垃圾桶边,都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
  “让孩子从小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掌握相关技巧和流程,等于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环境保护的火种。”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实践,这些火种会先传递到孩子所在的家庭,再传递到社区。未来,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生活习惯还会传递到各个行业和全社会,进而推动全社会垃圾分类整体水平提升,这就是“小手拉大手,促进垃圾分类人人动手”的现实意义。(下转第四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