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桶旁值守,引导居民“分”出绿色生活
文章字数:1202
  (上接第一版)她不仅会苦口婆心地劝说,还会帮居民将垃圾分好类再投放。一些不配合分类的居民看着和蔼的刘大姐给自己家的垃圾逐一分类,开始不好意思了,于是便在家分好类再投放。渐渐地,垃圾分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作为居民楼单元小组长的刘鑫华,平时还经常在微信群里给大家普及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不方便注册垃圾分类小程序的居民,她就记下手机号,帮他们登记,并记录下每天的厨余垃圾量。下班后回到家,把数据输入到小程序里,然后帮居民用垃圾分类的积分兑换相应奖励。在她的引导下,居民们实现了从被动分类到主动分类的转变。
  与刘鑫华一样,松北区前进家园社区的桶边督导员李阿姨靠着尽职尽责和勤奋热忱带动了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只要李阿姨站在桶边,夹子、抹布从不离手。冬天,为了防止湿抹布擦完后垃圾桶结冰,影响垃圾桶使用寿命,李阿姨就干、湿抹布交替着擦,湿的擦完立马换干的擦干净。夏天,打开桶盖异味扑鼻,戴着口罩也会一阵阵反胃,李阿姨依然用夹子打开袋子,仔细检查垃圾袋里的垃圾并进行二次分类。
  在哈尔滨,像刘鑫华和李阿姨这样的督导员还有很多,他们大都是平凡普通的退休老人,却用不平凡的热忱与勤勉守护着垃圾分类阵地,带动身边的邻居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最牛垃圾督导员”自告奋勇守护美丽家园
  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垃圾分类督导员是一件苦差事。然而,他们为了家园更美丽,为了守卫城市的碧水蓝天,每天坚守在垃圾桶旁。
  河东街道公园社区友邦家园小区是阿城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刚开始时,没人愿意成天站在垃圾桶旁边当督导员,面临招不到人的尴尬处境。公园社区主任丁云主动担任起49号楼垃圾分类的督导员,每天清晨都会穿上绿马甲,拿着工具准时来到类垃圾桶旁,指导居民将垃圾正确投放。她用实际行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成功招募了一批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分拣员。
  不仅如此,丁云还制定了“垃圾分类红黑榜”,粘贴在每栋楼楼口,每周评选出垃圾分类标兵家庭,以四色垃圾袋作为奖励。“垃圾分类做得不好,被贴上‘黑榜’很没面子”,居民余滨洋拎着一包已经分好类的垃圾来到垃圾桶前,为了确保分类无误,她特意开袋又检查了一遍。这种方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辖区内其他小区实施。
  一年多下来,小区居民更深刻了解这位能干敢干的丁主任。现在,她不仅是社区主任、垃圾分类督导员,还成了小区里知民情、懂民意的“丁大姐”。
  在呼兰区公园路街道的建兴社区,有一位垃圾分类督导员达人,他叫裴胜军,今年63岁,人称之为“最牛垃圾督导员”,之所以最牛,是因为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
  裴胜军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参加社会工作,是所在社区的低保户,但他是热心肠的人,得知要开展垃圾分类,就自告奋勇地到社区主动报名。随后,他被社区派去管理新华书店2号楼门前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上岗后,裴胜军不分严寒酷暑,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5时到岗。此外,他还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时间创建了“大分流、小分类模式”,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效率。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