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儿子的奖励与父亲的惦记
文章字数:1047
  2021年10月2日 晴
  当生活
  突然慢下来
  隔离日记
  3
  今天,集中隔离第5天。时光静静流淌,我发现“睡到自然醒”其实也没啥可“凡尔赛”的,再也不盼退休了。
  9时整和家里视频通话。视频中,我和不到3岁的儿子又玩起了“排名次”游戏,从他会说话起,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一个固定游戏。当被问到“咱家你跟谁第一好”时,他果断地说“爸爸”,而在以前,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属于他姐姐的。接着,这个“小大人”就和我有模有样地唠了起来。几天的交流中,他对“隔离”“出差”“宾馆”这几个词熟悉起来,尽管他还不太懂这些词意味着啥。他只记得,爸爸好久没有陪他投篮、哄他睡觉了。
  从去一线采访至今已经10天,想家的思绪如藤蔓般不断生长,手机成了我与家人沟通的桥梁,他们关心隔离点的一切,从居住环境到衣食冷暖,只因为这里有我。
  下午,父亲打来电话。本来怕他担心,隔离的事压根就没告诉他,他急切的口气让自以为是的我心头涌上羞愧。儿子将我排第一,我又将父亲放在了什么位置?
  开口才说一句话,父亲就从我浓重的鼻音中听出我鼻炎犯了。通话中,并不健谈的父亲除了几次发问,更多的是“嗯”“啊”和沉默,始终都是我在讲述。最后,当我把这里的情况完整介绍了一遍,又作出“明天打电话给你”的承诺后,他才默默地挂断了电话,我的“再见,爸”,都没来得及说出口。
  我们爷俩通话持续了45分钟,记忆中,这是我与父亲间最长的一次通话,从前最多也就三五分钟,甚至三言两语。不记得与父亲的疏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从上高中离家时,那以后更多时候,遇事我都会把电话打给母亲。难道孩子长大了,所有的父亲都会变得沉默,因为不再有“山”一样的力量了?
  几天下来,隔离点的小伙伴们也都从枯燥的日子里找到了新乐趣,各自窗口有不同的风景,大伙每天在群里分享各自的视角。刚刚,我的窗口来客人了——一只高飞的“花大姐”,我宁愿相信它不是路过,是专程来探访我。我打开手机微距摄像功能,调好光圈,拍下了它的倩影,它是我的“心灵访客”。这些天,我对手机专业摄影功能有了全新了解,都是跟隔离群里的“摄影大师”们学的。我们现在是全媒体记者,这技术以后大有用处。
  今天,在对门隔离的小伙伴过生日,大伙在群里为他送去祝福,还开了一个简单“线上生日Party”。不知道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人在集中隔离点、居家隔离的时光中过生日,希望他们都能珍惜生活、平安快乐!
  晚饭后,我照例坐到窗边,就地取材用卷纸、牙膏盒做成“稳定器”,开始手机延时摄影,记录下窗外的暮霭流岚、云舒云卷、万家灯火,致敬奔忙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战士”们。
  本报记者罗彦坤于集中隔离点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