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炒炉一转响叮当 大果榛子满村香
通河大榛子成车运出村,黑土地休闲食品江浙沪抢着要
文章字数:777
  村民给大榛子装袋。
  本报讯(记者 罗彦坤)金秋来临,通河县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格外忙碌,随着炒炉翻滚,榛子壳敲击炉壁叮当作响,香气飘满全村。黑土地上产的大榛子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农户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通河县富林镇三宝村是通河县第一批种植大果榛子的村屯,郑民带领乡亲们建立了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榛树栽植、浇水到剪枝、授粉,他都亲自上手,带着社员们一起干,就连炒榛子他都要时刻看着炒炉,别人干他不放心。“炒不好,白瞎这好东西了,老客户就走了。”郑民说:“今年合作社丰果的榛子林超过了230亩,每亩能产400斤果,总量有40多吨,炒炉一天不停地转,春节前都能卖完。”
  郑民的妻子张雪竹带着社员们过秤、封箱、打包装、装车,每天要发货几百件,顾客多是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的,作为黑土地出产的休闲食品,通河大果榛子深受南方市场青睐,每斤35元抢着要货,新果还没下来时就有老顾客催问了。
  以郑民为首的农户积极探索原粮销售之外的致富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最初几年是卖青榛子,现在炒熟了卖,最大限度地固化了食味值,价格也一年比一年看涨。为了把快递成本降下来,今年合作社又购买了一台剥壳机,直接炒榛子仁,加工效率提高了很多。
  郑民说,种植户是供给侧的源头,是产业的根本,直接决定着产品品质,丝毫不能马虎。加快乡村振兴,就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牢牢抓住市场,让种植户分享产业收益,这才能调动大伙参与的积极性。
  近年来,通河县依托“农头工尾”,着力打造“稻香榛国、德美通河”,将有机生态稻米和大果榛子作为两大产业支柱,树立以“生态、安全、绿色”为内涵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更加显著。尤其是在浅山区地带,凡是种了榛林的山坡,都是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出门满眼绿,村中花果香”已成为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美丽乡村幸福宜居指数节节攀升。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