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联动机制嵌入哈市基础教育体系——
垃圾分类成为校园生活新时尚
文章字数:948
  ■实习生 赵霈 本报记者 霍亮
  机器人课程与垃圾分类实现了有机结合:学生们手工组装、编程的教育机器人,能够精准地将代表不同类别垃圾的物块实施分类、运送……如今,这样把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垃圾分类课程,已经走进哈市不少学校。
  学校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垃圾分类造福千家万户。今年以来,哈市对年度垃圾分类校园宣教工作进行全方位、常态化推进,“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城市垃圾分类联动机制,正在高效有机地嵌入基础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
  课堂教育从规定动作变自觉动作
  “塑料垃圾应该扔进哪个颜色的垃圾箱?”听到老师的提问,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前不久,铁岭小学校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课。
  如今,冰城各个学校和幼儿园已经把“小手拉大手”作为形成“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把垃圾分类的“规定动作”变成“自觉动作”。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全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各学段垃圾分类知识读本,组织学生和幼儿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市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全市中小学校结合学段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垃圾分类知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幼儿园则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幼儿五大领域游戏中。通过微信等网络工具向学生家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扩大学校教育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部分学校、幼儿园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开发了各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校本、园本课程。
  垃圾分类的课堂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还可以进社区。前不久,在道里区友谊社区,一场针对儿童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社区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比如,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有毒有害、哪些是厨余垃圾、哪些是其他垃圾,让小朋友和家长们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今年以来,冰城很多社区都举行了类似的活动。
  课外实践让分类理念润物细无声
  清早,松江学校的学生进入校门后,都会收到印有不同垃圾名称的卡片,他们需要把卡片按照标志进行正确分类投放。在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垃圾分类投放游戏工具,老师和学生们经常在课余进行垃圾分类游戏。此外,在该校教学楼的二楼中厅设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分类轮盘”,同学们可以转动轮盘,对上面的垃圾内容进行分类。
  (下转第五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