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冰城水稻喜开“龙江第一镰”
通河县160万亩水稻已实现全域绿色种植,“通河大米”9月中旬上餐桌
文章字数:687
  晾晒稻谷。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冰城9月,稻谷飘香,“龙江第一镰”开始收割了。9月3日,通河县乌鸦泡镇稻田里机器隆隆,柞树岗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在抓紧收获“通河大米”,新米本月中旬就能上市民餐桌。
  “龙江第一镰”掌门人付鹏飞指挥着收割机开进稻田,联排向前推进,一簇簇弯腰的稻穗被收进卷筒,车厢内迅速堆起金色的“小山”。合作社的晒谷场上,乡亲们忙着把稻谷摊薄,进行自然晾晒,待四五天后就可上磨米机加工成新米。
  柞树岗农民水稻专业合作社每年都是八九月之交开镰收割,比我省其他地域水稻收割提前近一个月,因此被定名为“龙江第一镰”。
  抢收稻谷抢占新米市场,被“老把式”称为“收青”,损失一定饱满度,赚取更高的附加值。不过,近年来随着稻种培育优选、科技种田和水肥精细化管理,“第一镰”稻米变得更加“丰满”,开镰时间虽无法再提前,粮食饱满度却一年比一年好。
  合作社理事长付鹏飞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种植了11万亩水稻。要抢出“第一镰”的提前量不仅要选对稻种、控制好成熟期,更要在春耕育苗时下功夫,得用1年时间做“功课”,早扣棚、早育苗、早泡田……在抢前抓早的同时,还要采用先进的田间管理技术、施有机肥,这些细节都是新米提早上市的保障。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开镰现场引来不少采购商,现场签下合同,“第一镰”成功抢下“第一单”,一年的辛苦得到回报,稻农们笑逐颜开。
  近年来,通河县将“种植好品种、确保好品质、打造好品牌”作为农业发展目标,助推“通河大米”声名鹊起,全县160万亩水稻已实现全域绿色种植。严格实施绿色农业“双百工程”,实现稻米从生产到销售的“六统一”,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