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双城小妹儿”让“白胖子”变“金豆子”
双城区韩甸镇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走上致富路
文章字数:1444

   
  小花生大产业。  
  左翠翠和乡亲们采收花生。   (本报资料片)  
  刘颖卓 本报记者 郝欣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朗朗上口的童谣中,“白胖子”是花生的代名词。在双城区韩甸镇,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2000多户农民稳稳走上小康路,黑土地上的“白胖子”变身为小康日子里的“金豆子”。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中,在线售出2000余袋花生产品……前不久,一场爱心公益直播,让产自双城区的“翠小妹”花生产品在全国市场知名度又涨了一大截。“不光花生特好吃,产品包装上的‘双城小妹儿’也挺吸睛。”消费者给出五星好评。
  当上“新农人”
  建起花生种植基地
  这位“双城小妹儿”叫左翠翠,她是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左翠翠从小生活在韩甸镇白土村,高中毕业后开始创业,但该干点啥她一直没拿准主意。“最托底的选择当然还是做农业,在黑土地里刨金。”左翠翠说,但作为“新农人”,她不想走父辈的老路,再去种传统作物,她要在黑土地里蹚出一条新路来。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左翠翠在电视上看到了山东种花生的场景,一下心动了。她去山东考察,还从山东的花生研究所引进了种子,回来种了100亩地花生,第一年就试种成功了。
  苦学技术、勤问专家,在不断努力下,2011年,左翠翠和丈夫王金龙成立了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夫妻俩带领社员建起了花生种植基地,包括绿色花生示范区,农业环境、农田作业和病虫害等全部实现在线监测。花生亩产量由原来的175公斤提高到230公斤左右,亩效益也超过千元,是玉米收益的2倍。合作社实现了花生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这是左翠翠认定的理儿。周围的农户看到合作社挣到了钱,纷纷开始效仿,左翠翠夫妇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们,还为他们代购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近4万亩耕地都种上了花生,实现了连片规模生产。
  致富“大产业”
  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种得好也要卖得好,“新农人”永远朝前看。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左翠翠夫妇决定向花生食品加工、网络销售要效益。
  2017年,左翠翠注册了哈尔滨市翠翠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花生加工厂,引进吊炉花生、五香花生、酒鬼花生多条生产线,年加工花生5000吨,加工量达到全区花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合作社和企业就是一艘大船,只有自己帆高船宽,才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共同致富。”抱着这样的理念,左翠翠还带领合作社入驻黑龙江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消费者可利用手机扫码获取基地生产全程信息和实时监控视频信息,提高了生产环节的透明度和销售市场的信任度。“翠小妹”花生产品在全国越叫越响。
  “黑龙江是花生食品消费的较大省份,但过去我们没有成型的花生加工企业,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无疑为龙江发展花生产业破了题。”市农科院农经中心主任刘颖卓告诉记者,这样的“新农人”和龙头合作社也是省、市农业相关部门关注和支持的目标。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刘颖卓表示,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绝好的样本。未来,要鼓励农民参与到农产品加工产业中来,从农产品加工到食品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记者手记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左翠翠这样的新型农民,在广袤的乡村里干事创业。当前,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已经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小花生”成就“大产业”,用新品种、新技术跟上新时代的脚步。
  翠翠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动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更多的“左翠翠”来打样,引领广大农民在新时代共走致富路、共同奔向乡村振兴。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