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新农人”回乡创业收获“薯光”
双城区万隆乡建新村村民吴淑芬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文章字数:807
  土豆花开,丰收在即。
  郭兴东 本报记者 王东
  清晨,双城区万隆乡建新村的田间,60多岁的村民吴淑芬满脸喜色地望着眼前开着花的土豆地。她眼前这片地足有3500亩,是双城区最大的土豆种植基地。眼瞅着就到收获季,这段时间进村来找她谈收购的人越来越多。
  吴淑芬告诉记者,她其实得算“新农人”。吴淑芬现住杭州,建新村是她的老家。28岁那年,吴淑芬作为随军家属离开家乡,一走就是30多年。其间,她从事过人力资源、建筑等多个行业,在外摸爬滚打了多年,心里却始终惦念着家乡。
  每次回乡探亲,吴淑芬总是为家乡的变化高兴。“现在乡亲们的房前屋后都干干净净,村内20多条街路修得整整齐齐,路边沟两侧栽满绿树和花草,香味扑鼻。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吴淑芬说,她越来越恋“家”了,上了些岁数,却更迫切想当回“新农人”,她说:“黑土地大有可为,我就想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
  回乡创业干点啥?在跟老乡茶余饭后聊天中,吴淑芬了解到地产土豆很吃香,市场前景很好。于是,她定下方向,投入近4000万元购买了种植土豆的大型农机,回乡成立了哈尔滨兵利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流转土地、带地入社,越来越多乡亲的致富梦和合作社的发展紧紧绑在一起。吴淑芬带领社员建起3500亩土豆种植基地,发展规模化种植,带动全村剩余劳动力350人增收致富。依托合作社,全村年增加收入162.5万元,乡亲们增收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了。
  “富口袋”的同时,建新村的人居环境也变得更美了,乡风民风更好了。每当夜幕降临,路灯照亮整个村庄,村里的3个休闲广场上,扭秧歌的、打篮球的、相聚谈天说地的村民精神愉悦,村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大家都说,老乡帮老乡富了大家伙儿,家风带民风促村风滋养了“文明新村”。
  聊起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新农人”吴淑芬展示了她的眼界。她谋划着在村里建一座土豆加工厂,为建新村搭建起一条“土豆产业链”。吴淑芬正带领社员朝着乡村振兴梦使劲儿,也让乡亲们对建新村的明天有了更多、更美的期待。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