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乡村振兴惠农富民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经济教研部教授 李桂芹
文章字数:313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哈尔滨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部署了一系列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其中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惠农富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改善和保障民生水平,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们要结合我市实际抓好落实,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财政实力。
  (一)坚持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口,全力招商引资上项目。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聚焦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传统等优势谋项目,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玉米、水稻、乳、肉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第一支柱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精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强化基地建设,发展初加工,培育“龙九味”品牌,推动中药材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北纬45°椴树成熟蜜黄金产业带,做强柞蚕桑树产业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引导产能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集中建设好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开展“百村千社万户”示范典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三)将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减玉米、增水稻、增大豆、增蔬菜和经济作物”的调整思路,稳步提升优质高效作物面积,重点增加优质高效水稻、高油大豆种植面积,有效扩大棚室蔬菜、食用菌、浆果等优势果蔬品种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两牛一猪一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加快畜禽良种化进程,严格饲草饲料标准,加强养殖环节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质量,推动畜牧产业稳量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方正银鲫、鳜鱼等特色养殖,促进地方名特优渔业养殖规模化、产业化。以近郊、哈北、哈东南三大林业产业经济区为重点,不断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发展食用菌、坚果、北药、苗木、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切实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深入实施村庄规划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设施建设、乡村善治建设、乡村文明建设“五项行动”,持续改善乡村面貌。
  (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聚焦提升类村庄等建设需求量大的要加快编制,实现应编尽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切实保护特色村、民俗村传统风貌。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严格规范村屯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进村庄撤并、强迫农民上楼。严格规范撤并程序,探索建村设镇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是民生大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民生大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一、二类县为重点,以室内水冲厕所改造为主,组织开展农村改厕试点示范,探索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改厕模式。推进垃圾革命,开展就地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全市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梯次推进污水革命,开展以生态化、资源化为导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做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有效衔接,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
  (三)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支持乡镇通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路、水、电、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面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逐步推动千兆网络建设覆盖,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大棚房“回头看”的部署要求,在规定时限内打好打赢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攻坚战。
  (四)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乡镇和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发挥县级“一线指挥部”作用,落实领导责任,强化抓基层的工作导向,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包村制度。发挥乡镇为农服务中心作用,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平台,实现“一站式”办理。强化村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实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五)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民间艺术、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形成工作闭环,确保动态清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建设一批中草药、马铃薯、高端肉牛、蔬菜等特色种养基地。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对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用好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继续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培育区域劳务品牌。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强化就业服务,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
  (三)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根据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等方面情况,在脱贫县中确定若干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更大的进展。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