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增强忧患意识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刘金祥
文章字数:4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作为难以阻遏的外在力量,自然灾害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风险和严重挑战,而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和难以测算的损失。面对迄今为止还难以有效控制的自然灾害,人类只有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珍爱自然、呵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界的真诚宽宥和无私回报,才能减少因自然灾害暴发而造成的巨大危害和严重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非常重大,各种频发易发的高强度大级别的自然灾害,不仅直接给历朝历代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而且客观上极大地延缓了同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甚至成为一些封建政权土崩瓦解的重要诱因。自然灾害与人类生产生活是相伴而生、并行不悖的,其随机性、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抗性等特征,决定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和危机观念,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在解剖以往案例、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化防灾意识和减灾观念,树立上游思维,注重源头治理,既要超前防范又要因势利导,将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与从事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确立人与自然界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观念,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友好相处,逐步降低人类生命对自然灾害的无奈性,不断弱化社会经济财产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确保自然灾害的风险与危害不扩散不外溢,努力实现防灾减灾效能的最大化。
  一是增强防范意识,夯实减灾社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就要求要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宣传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性和严重危害性,普及防范自然灾害基本救助技能,增强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能力,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从容镇定、清醒理性,适时尚变、因势利导,做到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规避自然灾害,为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害和经济财产损失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减灾综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减灾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减灾不仅能够减少人类的非正常死亡、严重伤残和重大传染性疾病,降低国家治理成本,减轻政府负担;而且能够减少各方经济损失,减少物质财富损耗,保证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针对部分社会成员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绝大多数公众自救互救技能普遍缺失的客观状况,教育引导广大公众既要增强危机意识保持高度警觉,又要不断加强自我磨砺逐步提升减灾素质,做好随时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甚至同时应对多场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准备。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加快我国防灾减灾管理体系的重塑重构和转型升级,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快速救援能力,为顺利有效开展减灾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灾害的内在肌理、发生规律和主要特点,构建与不同区域相适应相匹配的应急救援机构,特别是对交通不便的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加强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为减少这些地区自然灾害损失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健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确保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送达。要根据预案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迅速转移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努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机制和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特别是要关注受灾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加大支持与帮扶力度,严防因自然灾害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经济投入,强化防灾减灾保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各级救灾补助政策,加大防灾减灾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和家庭、个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投入。”生态环境学告诉我们,地球上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和生态环境修复能力极其有限,在遭到自然灾害损毁后一般需要漫长过程才能恢复甚至无法恢复,而自然生态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减灾在保护自然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其社会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因此,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防灾减灾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优先予以安排,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防灾减灾专项基金,逐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财政保障能力。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应对的原则,引导和调动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防灾减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以实施。要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政策,加快探索多渠道灾害风险分散办法,逐步拓展长期而稳定的减灾资金来源渠道,为灾区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运用科技手段,完善减灾支撑体系。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的部署,从战略大局考量,强化各类防灾减灾工程基础性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支撑体系,通过加快培养防灾减灾管理人员和一线人员,通过加速研发和购置医疗救护、灾后防疫、科学检测、科学预警等方面先进设施设备,为有序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地要根据构建多方参与、协调联动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格局的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和各种力量,积极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研发数字化平台和载体,推广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依靠科技创新提升防灾减灾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要系统梳理和抓紧修订防灾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订修订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五是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减灾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从近年防灾减灾的治理效果来看,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强化,主要标志就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各类防灾减灾基础建设,为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供了有力保障。有鉴于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大力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我国防灾减灾创造有利物质条件和提供坚实经济基础,才能使防灾减灾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当前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峻的背景下,我们要着眼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针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世界经济严重低迷、全球市场高度萎缩的这一客观实际,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提高把握国内外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国内经济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带动作用和辐射优势,通过培植繁荣国内各种经济形态经济业态、以扩大刚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抓紧集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为防灾减灾提供更加有利的物质保障。
  六是健全体制机制,营造减灾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减灾工作原则,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立高效快捷的储备、调运、接收、发放、回收等无缝对接的救灾物资应急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捐赠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机制,做到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同举并重、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有机结合,积极营造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强大合力。要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和具体部署,尽快建立并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推进实施本地区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和主要项目。要深入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抓紧制定避灾防灾减灾的保证措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强化自然灾害风险源头管理,编制自然灾害重点地区和敏感地带风险图,做好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盯住易发区域和特殊时段,会同有关方面建立风险分析研判机制,不断提高对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处于越来越紧张状态,特别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所遭受的惩罚也一次比一次严重,这其中不仅仅是难以计数的经济损失,更包括无数人生命的断送和毁灭,如果进行量化的话,那么每一次损失都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所以,自然灾害既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和挑战,也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意志民族智慧的考验和检验。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的要求,居福安之境,虑危殆之险,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超前谋划、系统设计,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全面提高我国避灾防灾减灾的能力与成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