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习近平推动科技创新的故事
文章字数:1519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我国科技创新的这一重大成果,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全面小康靠什么?必须靠创新。
  “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
  中国免疫“长城”正在加快形成!
  20余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和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疫苗产能加速释放,日接种量可达2000万剂次以上……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为14亿多人民生命健康织起更严密的“安全网”,也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历史的时针回到一年多前。2020年3月2日,北京。
  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和实物,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等进展情况。他指出,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提速,再提速!汇集了全国多个领域、多个学科优势力量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团队一刻不停歇。
  2020年的除夕刚过,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就出发了,首支疫苗研发团队进驻浙江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
  对于这项重大而紧迫任务,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给予巨大支持。第一笔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了,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迅速获批。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争分夺秒……
  如今,我国正在推进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宣示。
  将手臂置于仪器下方,能清晰照出血管——一台被誉为“扎针神器”的医疗设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他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仪器底下体验了一番。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仔细了解产业化的成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自2013年创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平台——中科创星以来,西安光机所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专业孵化、创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让一批拥有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走上成果转化之路。
  截至目前,这里先后孵化近400家硬科技公司,培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为区域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活水。6年前摆放在展厅里的“扎针神器”,今天已经远销至海外十多个国家。
  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4%;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超过60%。
  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层出不穷的“无人”新业态、科创板启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深度浸入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
  当年,周围的老百姓说起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在“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对农民扶一把,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现代高效农业是致富的好路子。
  浙江淳安,下姜村。群山环抱,人均不足一亩耕地。
  缺资金、缺人才,村民们对种地务农没啥信心:“这样的地里能长出‘金疙瘩’?”
  (下转第六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