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老兵自费开展馆 讲述哈尔滨故事
文章字数:1832
抗日战争展厅。
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
二楼俄罗斯油画展区。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每天不到9时,姜本利都会来到东风街17号,打开哈尔滨往事展馆大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参观者。在悠扬的乐曲中,游客们踩在咯吱响的原木色木地板上,观赏着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展品,仿佛走进了哈尔滨旧时光里。
去年11月,姜本利在中央大街辅街东风街17号开了一间哈尔滨往事展馆。在两层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示了百余年来哈尔滨外侨文化和红色文化,展品从文件、书籍、油画、家具、钟表、钱币、钢琴、留声机,到各个时期的红色文化展品等几大类3000多件,其中许多藏品非常珍贵,是哈尔滨百年历史的生动佐证。
实际上,这3000多件展品只是姜本利收藏的万余件哈尔滨藏品中的一部分。“我收藏的很多藏品可能在文史专家看来价值不大,但我个人却十分喜爱。”姜本利说,还有一些藏品很多藏家想要高价收走,大部分情况下我都婉言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咱们哈尔滨的东西就应该留在哈尔滨,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哈尔滨故事。
大海捞针
在海量旧物中寻找冰城记忆
52岁的姜本利上个世纪90年代退役后“下海”进入古玩行业,从那时起就开始收集跟哈尔滨相关的历史文化物件,如今已经收藏超过万件藏品。去年年末,在经过仔细梳理后,姜本利将所有藏品分门别类进行展示。“一楼主题是哈尔滨外侨文化,包括音乐之城、俄侨生活还原、早期工商业印记等。”姜本利说,一楼一间卧室被我还原成当年俄侨在哈尔滨生活场景。棕色实木家具、老式唱片机、羊毛地毯以及衣柜上挂着的俄罗斯民族服饰无不流露着俄式异域风情。墙上挂的钟表是当年在哈的俄罗斯贵族使用过的,从它精美的装饰和雕花就能感受到当年主人的气派。客厅的钢琴是德国产的,钢琴上泛黄破损的琴谱证明当年它的主人曾多么热爱音乐。
“早期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俄侨从俄国通过铁路运到哈尔滨来的。”姜本利说,我在1898年的一本俄国画报上发现了一张1897年中东铁路在绥芬河工程奠基典礼剪彩仪式的图片,这本画报是通过朋友从俄罗斯淘回来的。
在展馆入门口,1928年中东铁路呼海开通银匾被放置到最醒目的位置,这是姜本利2019年从武汉收藏家手中以8万多元买下的。匾的中央雕刻着一列火车和站台,左侧是当时呼兰到海伦段的铁路局局长的照片。
1928年的中东铁路银匾在哈尔滨往事展馆展出后,业内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其中有一位北京的收藏家通过朋友找到姜本利,想要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被姜本利婉言拒绝。
专家助力
记录哈尔滨红色文化
姜本利在部队期间就对红色文化产生了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跟红色文化相关的物件,尤其是跟哈尔滨红色文化相关的物件。在展馆每一间房间门口,都有专题展品说明和介绍。“这些都是我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写下的,就是为了给参观的游客一个大概的介绍。”姜本利说,有一些叫不准的地方,他会请教一些文史专家。哈尔滨文史专家边清山、李荣焕、臧伟强等老师都帮助过他。在展馆二楼,一本泛黄的书籍被摆在醒目的位置。“这是1923年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中国后,依据他在哈尔滨所见所闻写下的珍贵文献《新俄国游记》,也叫《饿乡纪程》。”姜本利说,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写下的是他去苏俄寻求真理、在哈尔滨滞留50多天的见闻和经历。在这50多天里,瞿秋白第一次感触到了共产党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二楼一角有一个不显眼的桌子,桌子上是一个个小格子。“这是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1948年给全国干部印刷《毛泽东选集》时用的铅字木盒。”
“宠客”互动
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哈尔滨故事
“我很幸运,去年开馆的时候正好赶上哈尔滨火爆的冰雪季。”姜本利说,从去年12月开始,游客明显增多起来,到今年元旦前后,原本21时30分闭馆根本关不了门,游客一个接一个往里走。“最晚一天我记得是元旦那天,我是凌晨1时多到家的。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2月中旬。没具体统计有多少游客参观,我估计每天最少也得几百人。屋里人最多的时候,上下两层都站满了人。”
“来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从中央大街游览过来,对哈尔滨的文化历史都很感兴趣,也有许多问题,正好在这里能找到答案。我也会跟他们说说感兴趣的话题。”姜本利说,有的游客对外侨家具感兴趣,“我就会告诉他们某个家具的造型是俄式的,但是门上雕刻着中国的花草图案,一看就是中国本土生产的融合中俄特色的新式家具。”
姜本利在展馆门口处设置了留言本。这一年来,留言本摞了厚厚一摞,每到闲暇时,姜本利总是忍不住打开再看看。“谢谢你们的博物馆,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超爱哈尔滨”“澳大利亚超级南方小土豆到哈尔滨报到”……
“只要有条件,这个展馆会一直开下去。”姜本利说。
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
二楼俄罗斯油画展区。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每天不到9时,姜本利都会来到东风街17号,打开哈尔滨往事展馆大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参观者。在悠扬的乐曲中,游客们踩在咯吱响的原木色木地板上,观赏着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展品,仿佛走进了哈尔滨旧时光里。
去年11月,姜本利在中央大街辅街东风街17号开了一间哈尔滨往事展馆。在两层3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示了百余年来哈尔滨外侨文化和红色文化,展品从文件、书籍、油画、家具、钟表、钱币、钢琴、留声机,到各个时期的红色文化展品等几大类3000多件,其中许多藏品非常珍贵,是哈尔滨百年历史的生动佐证。
实际上,这3000多件展品只是姜本利收藏的万余件哈尔滨藏品中的一部分。“我收藏的很多藏品可能在文史专家看来价值不大,但我个人却十分喜爱。”姜本利说,还有一些藏品很多藏家想要高价收走,大部分情况下我都婉言拒绝了,因为我觉得,咱们哈尔滨的东西就应该留在哈尔滨,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哈尔滨故事。
大海捞针
在海量旧物中寻找冰城记忆
52岁的姜本利上个世纪90年代退役后“下海”进入古玩行业,从那时起就开始收集跟哈尔滨相关的历史文化物件,如今已经收藏超过万件藏品。去年年末,在经过仔细梳理后,姜本利将所有藏品分门别类进行展示。“一楼主题是哈尔滨外侨文化,包括音乐之城、俄侨生活还原、早期工商业印记等。”姜本利说,一楼一间卧室被我还原成当年俄侨在哈尔滨生活场景。棕色实木家具、老式唱片机、羊毛地毯以及衣柜上挂着的俄罗斯民族服饰无不流露着俄式异域风情。墙上挂的钟表是当年在哈的俄罗斯贵族使用过的,从它精美的装饰和雕花就能感受到当年主人的气派。客厅的钢琴是德国产的,钢琴上泛黄破损的琴谱证明当年它的主人曾多么热爱音乐。
“早期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俄侨从俄国通过铁路运到哈尔滨来的。”姜本利说,我在1898年的一本俄国画报上发现了一张1897年中东铁路在绥芬河工程奠基典礼剪彩仪式的图片,这本画报是通过朋友从俄罗斯淘回来的。
在展馆入门口,1928年中东铁路呼海开通银匾被放置到最醒目的位置,这是姜本利2019年从武汉收藏家手中以8万多元买下的。匾的中央雕刻着一列火车和站台,左侧是当时呼兰到海伦段的铁路局局长的照片。
1928年的中东铁路银匾在哈尔滨往事展馆展出后,业内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其中有一位北京的收藏家通过朋友找到姜本利,想要出更高的价格购买,被姜本利婉言拒绝。
专家助力
记录哈尔滨红色文化
姜本利在部队期间就对红色文化产生了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跟红色文化相关的物件,尤其是跟哈尔滨红色文化相关的物件。在展馆每一间房间门口,都有专题展品说明和介绍。“这些都是我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写下的,就是为了给参观的游客一个大概的介绍。”姜本利说,有一些叫不准的地方,他会请教一些文史专家。哈尔滨文史专家边清山、李荣焕、臧伟强等老师都帮助过他。在展馆二楼,一本泛黄的书籍被摆在醒目的位置。“这是1923年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中国后,依据他在哈尔滨所见所闻写下的珍贵文献《新俄国游记》,也叫《饿乡纪程》。”姜本利说,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写下的是他去苏俄寻求真理、在哈尔滨滞留50多天的见闻和经历。在这50多天里,瞿秋白第一次感触到了共产党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二楼一角有一个不显眼的桌子,桌子上是一个个小格子。“这是哈尔滨铁路局印刷厂1948年给全国干部印刷《毛泽东选集》时用的铅字木盒。”
“宠客”互动
用自己的方式讲述哈尔滨故事
“我很幸运,去年开馆的时候正好赶上哈尔滨火爆的冰雪季。”姜本利说,从去年12月开始,游客明显增多起来,到今年元旦前后,原本21时30分闭馆根本关不了门,游客一个接一个往里走。“最晚一天我记得是元旦那天,我是凌晨1时多到家的。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2月中旬。没具体统计有多少游客参观,我估计每天最少也得几百人。屋里人最多的时候,上下两层都站满了人。”
“来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从中央大街游览过来,对哈尔滨的文化历史都很感兴趣,也有许多问题,正好在这里能找到答案。我也会跟他们说说感兴趣的话题。”姜本利说,有的游客对外侨家具感兴趣,“我就会告诉他们某个家具的造型是俄式的,但是门上雕刻着中国的花草图案,一看就是中国本土生产的融合中俄特色的新式家具。”
姜本利在展馆门口处设置了留言本。这一年来,留言本摞了厚厚一摞,每到闲暇时,姜本利总是忍不住打开再看看。“谢谢你们的博物馆,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超爱哈尔滨”“澳大利亚超级南方小土豆到哈尔滨报到”……
“只要有条件,这个展馆会一直开下去。”姜本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