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月夜逐天宫
文章字数:2228
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的模拟图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刘艺 赵叶苹
11月15日23时13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月圆之夜,南海之滨,天舟飞逐天宫去。海面上,火箭尾焰的倒影与月影交叠,似星河璀璨。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正在中国空间站静待天舟八号到来。半个多月前,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本次货运补给任务首次以“人船先行、货船后行”的模式执行。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2024年收官之战,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4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6次飞行。
(一)
15日傍晚时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完成推进剂加注,天舟八号整装待发。
人们很难想象,秩序井然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久前刚经历了超强台风的考验。
今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文昌登陆,登陆时风力在17级以上。当时,天舟八号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技术测试相关工作。预判台风动向、做好防护措施,成为发射场工作的重心。
气象系统工程师张晓杰、林浩钦、张瑞林主动请缨,组成值班小组,时刻关注云图、回波、风力等相关情况。狂风暴雨中,他们每1小时巡视一次机房、每2小时汇报一次信息,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和气象信息及时发布。
这不是超强台风第一次造访文昌。10年前,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彼时正在建设的发射场通信站内一片焦灼——通信系统工程停工,可能影响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投用。
台风一停,通信系统人员立即加班加点走线路、装设备,检查通信线缆有没有损坏,进线间里有没有蓄水受潮,同时检测高温高湿环境对设备的影响,发现问题后迅速解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6年6月,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次,‘摩羯’过境后,我们按预案和经验,迅速进行修复工作,抢进度、保质量,高效完成航天发射通信保障任务。”文昌航天发射场宫翔说。
10月29日,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超强台风“摩羯”对文昌航天发射场和工程任务的影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回答——
发射场和各试验队做了应对台风的充分准备,保障了人员和飞行产品的安全。台风过后,大家充分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目前,天舟八号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按新的计划稳步推进。
(二)
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15日深夜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乳白色的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静静矗立在发射塔架上。总长度53.1米的它,采用3.3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2.25米直径的助推器,显得身材颀长匀称。
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第9次出征太空,第8次送天舟货运飞船入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马忠辉介绍:“本次发射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经历超强台风‘摩羯’考验后的首次发射任务,为确保台风过境后地面设备满足任务要求,型号队伍开展了两轮地面设备恢复工作,按加严状态全面测试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万无一失,研制团队进一步优化火箭零窗口发射技术,开展了多轮针对预案的细化工作,完成了发射前负10分钟推演及演练,不断增强预案适用性和应急处突能力。
为了万无一失,试验队将台风期间滞留在发射场的部分产品进行了更换,以确保火箭不带任何隐患上天,并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火箭质量管控、矩阵状态检查。
23时13分,伴随着响彻海天的轰鸣,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稳稳地托举着天舟八号飞赴“天宫”。此时,中国空间站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轨道上高速运行。
约10分钟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精准入轨,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航天又一个高光时刻,也是中国航天人迈出又一稳健步伐。
(三)
16日2时32分,发射3个多小时后,天舟八号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从6.5小时到2小时,再到现在的3小时标准模式,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一次次经验积累、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次“万里穿针”、探索升级。
本次“太空快递”包含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的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还有蛇年春节“年货”。
空间应用系统随天舟八号上行了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以及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36项空间科学实验,80余件产品总重量约458公斤。
引人注目的是,继斑马鱼后,果蝇也来到太空。利用生命生态科学实验柜,航天员和地面科研人员将共同完成空间站首次研究亚磁-微重力对果蝇基因、行为和生存繁衍的影响。
“随神舟十八号上行的斑马鱼,实现了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有助于开展空间环境对脊椎动物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伟波说,“而果蝇的任务,是帮助我们探索深空环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为人类健康及未来深空探测等提供理论支撑。”
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为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这其中,忙碌的“快递小哥”天舟货运飞船功不可没。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入太空,完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
此后,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证;天舟四号与天舟五号,助力空间站建造;天舟六号至天舟八号,把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所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天宫”。
“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对货运飞船的保障及时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团队通过多种手段,让发射时间的选择变得更加自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李志辉介绍。
(据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 刘艺 赵叶苹
11月15日23时13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月圆之夜,南海之滨,天舟飞逐天宫去。海面上,火箭尾焰的倒影与月影交叠,似星河璀璨。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正在中国空间站静待天舟八号到来。半个多月前,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本次货运补给任务首次以“人船先行、货船后行”的模式执行。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2024年收官之战,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4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6次飞行。
(一)
15日傍晚时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完成推进剂加注,天舟八号整装待发。
人们很难想象,秩序井然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久前刚经历了超强台风的考验。
今年9月,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文昌登陆,登陆时风力在17级以上。当时,天舟八号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技术测试相关工作。预判台风动向、做好防护措施,成为发射场工作的重心。
气象系统工程师张晓杰、林浩钦、张瑞林主动请缨,组成值班小组,时刻关注云图、回波、风力等相关情况。狂风暴雨中,他们每1小时巡视一次机房、每2小时汇报一次信息,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和气象信息及时发布。
这不是超强台风第一次造访文昌。10年前,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彼时正在建设的发射场通信站内一片焦灼——通信系统工程停工,可能影响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投用。
台风一停,通信系统人员立即加班加点走线路、装设备,检查通信线缆有没有损坏,进线间里有没有蓄水受潮,同时检测高温高湿环境对设备的影响,发现问题后迅速解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16年6月,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
“这一次,‘摩羯’过境后,我们按预案和经验,迅速进行修复工作,抢进度、保质量,高效完成航天发射通信保障任务。”文昌航天发射场宫翔说。
10月29日,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超强台风“摩羯”对文昌航天发射场和工程任务的影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回答——
发射场和各试验队做了应对台风的充分准备,保障了人员和飞行产品的安全。台风过后,大家充分发扬“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目前,天舟八号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按新的计划稳步推进。
(二)
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15日深夜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乳白色的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静静矗立在发射塔架上。总长度53.1米的它,采用3.3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2.25米直径的助推器,显得身材颀长匀称。
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第9次出征太空,第8次送天舟货运飞船入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马忠辉介绍:“本次发射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经历超强台风‘摩羯’考验后的首次发射任务,为确保台风过境后地面设备满足任务要求,型号队伍开展了两轮地面设备恢复工作,按加严状态全面测试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万无一失,研制团队进一步优化火箭零窗口发射技术,开展了多轮针对预案的细化工作,完成了发射前负10分钟推演及演练,不断增强预案适用性和应急处突能力。
为了万无一失,试验队将台风期间滞留在发射场的部分产品进行了更换,以确保火箭不带任何隐患上天,并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火箭质量管控、矩阵状态检查。
23时13分,伴随着响彻海天的轰鸣,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稳稳地托举着天舟八号飞赴“天宫”。此时,中国空间站正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离地球400多公里的轨道上高速运行。
约10分钟后,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精准入轨,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航天又一个高光时刻,也是中国航天人迈出又一稳健步伐。
(三)
16日2时32分,发射3个多小时后,天舟八号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从6.5小时到2小时,再到现在的3小时标准模式,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在一次次经验积累、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一次次“万里穿针”、探索升级。
本次“太空快递”包含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的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还有蛇年春节“年货”。
空间应用系统随天舟八号上行了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以及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等领域的36项空间科学实验,80余件产品总重量约458公斤。
引人注目的是,继斑马鱼后,果蝇也来到太空。利用生命生态科学实验柜,航天员和地面科研人员将共同完成空间站首次研究亚磁-微重力对果蝇基因、行为和生存繁衍的影响。
“随神舟十八号上行的斑马鱼,实现了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有助于开展空间环境对脊椎动物生长发育与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伟波说,“而果蝇的任务,是帮助我们探索深空环境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为人类健康及未来深空探测等提供理论支撑。”
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为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这其中,忙碌的“快递小哥”天舟货运飞船功不可没。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入太空,完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
此后,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证;天舟四号与天舟五号,助力空间站建造;天舟六号至天舟八号,把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所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天宫”。
“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对货运飞船的保障及时性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团队通过多种手段,让发射时间的选择变得更加自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李志辉介绍。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