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请来电商团队助力农产品销售,引导村民深挖庭院经济,带来百万元销售额——
驻村书记蹚出“北米南销”好路子
文章字数:1771
  张军和村民们一起来到水稻田参加春耕生产。
  本报记者 周辰
  引进专业电商团队,让林子里的松子、榛子和村里种出的好大米在南方热销;帮助村民规划庭院经济,把各家闲置的小菜园变成了致富增收的新天地……今年以来,市税务局干部张军,助力木兰县和三良村的农副产品通过新平台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在木兰县利东镇三良村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不到两年,张军通过一系列“操作”,让村民们从最初的不接受不认可,逐渐转变为认定他为“致富带头人”。
  村里来了个“新书记”
  2022年12月,哈尔滨市税务局干部张军被选派到木兰县利东镇三良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这闷头一干,两年过去了。一个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如何抓住乡村经济发展的脉络?张军想了很多办法,也找了很多路子。
  其实,刚开始时一切并不顺利——村里开会叫不出来几个人,好的致富法子介绍给乡亲们也没几户愿意配合。“再怎么也只是个‘过路神仙’,过两年就走啦”“张书记给咱介绍的项目能不能行”“别是在中间得了什么好处”……张军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张军着手摸清村情民情,“请进来”“走出去”的调研方式迅速拉近了他和乡亲们的关系。643户人家,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哪些原来是贫困户,现在脱贫效果怎么样?他很快心中有了数。
  2023年入秋,张军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小潘家屯和葛家屯有两处田间路损毁严重。他立即与村“两委”沟通,主动对接利东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对损毁路段进行重新铺设,及时解决了农民秋收“运粮难”的问题。驻村这两年,他带着驻村工作队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改善村容村貌,帮着张罗红白喜事,参与春种秋收,处理家庭矛盾,解决村民生活困难,和村民们的心逐渐拉近了……
  打通大米产销致富路
  驻村两年,张军的脸已经晒得黝黑。进入秋收季,张军一刻不得闲,走街串巷了解各家各户秋收情况,还要帮助接洽农产品的销售。说起今年村里的秋粮销售情况,张军禁不住嘴角上翘:“村里的大米,今年找到了新销路,能卖上个好价钱。”
  三良村共有1.84万亩田地,其中水田占35%,水稻、玉米收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让三良村种出的大米在市场上立得稳、叫得响,春天时,张军组织村民到种业创新基地参观考察,选择优良水稻新品种进行种植,保障水稻稳产增产;夏天又找准机会,把省农机院的专家请到村里,手把手帮助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检修、保养、调试机器,为秋收秋忙打基础。
  为了让村里种出的好大米有个好销路,今年8月份,张军专程南下,去上海对接自己熟识的专业电商销售团队,促成了其与木兰县政府的“七彩木兰”电商平台的合作,为三良村打通一条“北米南销”新路子。“到目前,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了。”张军说,电销团队先期做了几次直播热场:县里的4000斤松子和榛子、2800份有机黏玉米就被抢售一空,顾客反响非常好,收到了很多预售订单。“大米首批预订了15万斤,刚直播了一场就卖出1万多斤。等新米晾晒完毕装袋,通过直播继续销售,如果效果好,接下来的订单会自动上门。”张军笑着估算,“今年村里大米的销量至少能达到去年的2倍左右。”
  资源挖潜打造庭院经济
  以往,种植传统农作物是三良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此村子一直处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的境地。张军带着工作队积极想办法,研究改善村经济的致富之法。经过深入实地走访调研,他发现可以把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小菜园进行合理规划,变成村民们致富增长的新天地。他鼓励有意愿的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等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我们种的鲜食玉米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主推的优质品种,施用的都是农家肥,主打一个‘绿色有机’,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
  要让村里的自产农产品走出去,张军赶在玉米成熟前就提前筹划,助力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架起了三良村的农产品与哈市税务系统、兄弟单位之间的供需桥梁。2023-2024年,仅这一渠道就为村里多卖出近3万穗鲜食玉米。发展庭院经济带来了连锁的致富效应,盘活了部分村民家的闲置空地,不但让带头的种植户尝到了增收甜头,从玉米种到收产生的用工需求,也为本村其他村民增加了收入。
  看到了发展鲜食玉米的市场前景,张军和驻村工作队又带着村民吕瑞到200多公里外的巴彦县“咱地儿”农产品加工坊参观学习,决心把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项目引进村里来。这个想法得到了县、镇两级相关部门的认可,目前已纳入县乡村振兴局项目库。张军计划着,明年让这个致富的好项目在村里落地,使更多的村民致富增收。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