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地球之肾”润泽冰城
文章字数:1466
  (上接第一版)2018年,哈尔滨市凭借独特的湿地资源优势,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全球首批获此殊荣的18个城市之一。
  全力守护
  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哈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推进湿地生态治理,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南北迁徙的候鸟驻足栖息。
  哈尔滨积极开展湿地专项治理行动,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建成了以市级湿地宣教馆为主体、各湿地保护地宣教中心和湿地学校为分支的层级宣教阵地网络,湿地文化得以生根发芽。湿地宣教馆全方位展示冰城湿地优美画卷,通过组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营造全社会珍爱湿地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每年的“国际湿地日”“黑龙江湿地日”“哈尔滨市湿地节”,同步成为哈尔滨大生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哈尔滨始终致力于湿地水系治理与监管,在全市系统开展了“三沟一河”和沿江两岸整治,修建滨水大道150公里,修建湿地公园游览绿道25条、78公里;开展“绿盾”和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专项行动,拆除湿地违建154处,还湿685公顷;实施松花江全流域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湿地恢复治理,修复湿地3000余公顷,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超过76%。
  2020年,黑龙江哈东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入选国际重要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尤其是东北亚迁徙水鸟重要的停歇地及繁殖地。每年春秋迁徙季,有大量水鸟在此停歇,数量超过两万只,其中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等濒危珍稀鸟类,并多次监测到原麝、绿头鸭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光顾冰城。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浪漫的生态画卷。
  生态治理
  科技支撑护航湿地保护
  2003年,《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让哈尔滨市湿地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这一里程碑式的立法举措,为哈尔滨乃至全省的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
  哈尔滨市先后编制并实施《万顷松江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及配套规划、《哈尔滨市湿地保护中长期规划(2019—2035)》,颁布《哈尔滨市湿地保护办法》,制定《哈尔滨市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工作方案》,成立“哈尔滨市湿地保护管理领导小组”。一系列举措的推出,进一步明确区、县(市)政府主体责任,将湿地保护相关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在国家、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下,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深度参与我市湿地保护管理,举办湿地论坛,为哈尔滨湿地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成立哈尔滨湿地保护协会,凝聚起致力于湿地发展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
  湿地保护、重在行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2018年,哈尔滨野保(绿会)志愿者团队正式组建,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巡护范围遍及主城区及邻近县(市),为地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冰城志愿者与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打造“政府+民间+媒体”生态保护模式。
  日前,在省林草局的大力支持和综合协调下,在市农业农村局、省公安厅食品药品和环境犯罪侦查总队、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帮助支持下,宣传、巡护、打击、救助相结合的野生动物保护“哈尔滨模式”初步形成,并在逐渐完善。冰城志愿者在大美湿地里诠释着“微光力量”,进一步释放湿地保护与管理“全民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上,哈尔滨将继续秉承“以江为纲、以水定城”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巩固和提升“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让这片“地球之肾”更加充满活力与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