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跨越山海 家国情深
——中国在海外建设者书写“新时代之歌”
文章字数:3251
  这是8月31日拍摄的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闫洁 常天童
  
  金秋十月,家国共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广袤的中华大地奏响踔厉奋发的新时代乐章。
  千里之外,万里之遥,中国建设者跨越山海,投身“发展路”“梦想桥”“繁荣港”建设,以昂扬奋进姿态为祖国送上生日祝福。
  同唱一支歌 奏响合作共赢乐章
  2日一大早,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机电工程管理部经理任珂来到项目办公楼对机电系统进行巡查。国庆期间,正值项目进入内部装修、部分机电设备及管线贯通等工作的冲刺收尾阶段,也是任珂作为项目机电“护航人”最紧张忙碌的时候。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合作的典范。埃及总理马德布利将这一项目称为埃中友谊的标志。他表示,中国企业使用并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建造技术,带动当地就业,推动了埃及产业发展。
  “正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才得以参与多个海外大型项目,在奋斗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任珂加入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八局)的海外队伍。11年来,从行业“小白”到独当一面,任珂笑言他是与“一带一路”共成长的“同龄人”。
  在任珂的“洋徒弟”马哈茂德·哈基姆眼中,“师父”的奋斗精神最具感染力。“加入团队后,任经理手把手教我,让我学到了很多现场安装和质量管理技能,真心感谢中国师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任珂这样有抱负、敢作为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在海外奋斗成长的广阔舞台,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
  升国旗,唱国歌,致敬意,献祝福。这是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项目中方员工施智辉和同事10月1日清晨的特别安排。升旗仪式结束后,他立即返回岗位,开始准备当天与业主开会所需的材料。“我在非洲的11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大地开花结果的11年。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付出,为祖国赢得更多赞誉。”他说。
  施智辉2013年加入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项目所在地从小渔村到中部非洲大港的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克里比深水港项目二期建设正进入冲刺阶段。在深水港和疏港高速公路带动下,港口后方的工业园区也在拔地而起。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施智辉在海外不仅成长为岗位能手、行家里手,更将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带出“得意门生”——喀麦隆青年埃里克·埃尔曼·德福·福措。在施智辉带领下,福措短短几年就从普通员工迅速成长为项目技术顾问。
  从交通、能源到电力、住房,中国建设者在非洲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并努力改善民生,用埋头苦干、只争朝夕的行动力,把中非合作共赢纽带拉得更紧。
  共护一抹绿 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国庆期间,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秘鲁项目工区经理王汉涛雷打不动做着每天的必修课——在秘鲁安第斯国家公路项目沿线细心查看树木生长状况。“海拔500米,是喜光喜温的欧洲榉木最适合生长的高度;海拔超过1500米,耐寒性不强的桉木已不能继续种植……”王汉涛转任施工现场林业管理不到一年,对安第斯山脉每种苗木的“性格”了如指掌,成了同事眼中的“园林专家”。
  因横跨多个纬度和海拔高度,中铁二十局承建的秘鲁安第斯国家公路沿线分布着多种多样的物种。如何在建设一条高质量公路的同时,呵护好安第斯山脉的原生态环境,是王汉涛和同事们的必答题。
  “不能因施工让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去年12月起,王汉涛带领同事向累计上万名项目员工和沿线居民普及森林保护知识。为保护沿线原生树林,他与秘方员工一道将红线范围内的树木一一做好标记,采用先进移栽技术实施“迁移”,待施工结束后再将它们移回原位悉心照料。
  中国企业对环保承诺的坚定守护,换来了项目所在的瓦努科省林业局连续三年的三封感谢信。信中写道,中国企业是有责任和担当的国际承包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承诺,为秘鲁培养大批技术工人,更为安第斯山脉森林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中国建设者踊跃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努力帮助项目所在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积极贡献力量。
  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区以南的沙漠腹地,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五期900兆瓦光伏项目引人注目。国庆期间,项目经理助理方志超和往常一样,上午9时准时开启一天的现场巡检,一丝不苟监测每一项运行指标,确保电站各发电单元平稳高效运行。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用中国技术打造沙漠“能源绿洲”是方志超的职业梦想。4年前,刚刚完婚的他来到此地,眼前还只有一望无垠的沙丘。他与阿方技术人员一道扎根沙漠、反复试验,对13万根光伏支架基桩完成桩长、桩型优化。2022年3月,在电话里听到女儿从国内传来的第一声啼哭时,方志超还在一线全力保障项目区块并网发电前的系统调试。
  “女儿出生时没有陪在家人身边,我挺愧疚。能见证中企在迪拜承建的第一座大型光伏电站从蓝图变为现实,我又很骄傲。”方志超说,“今年国庆,我依然无法回国陪伴女儿。但项目也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绿色电能’安全稳定输出,一切辛苦和付出都值得!”
  强大的技术实力、过硬的工程质量、负责的职业态度,这是项目外方业主、执行总监穆罕默德·迪纳尔对中方建设者的由衷评价。
  新时代以来,中国建设者积极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治理国际合作,扎实推动改善生态环境,为“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开拓新思路、注入新动力。
  亲密如一家 诠释命运与共情怀
  3日清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尼亚比胡项目负责人李冰依然坚守岗位,开着皮卡车巡线检查。这是他在卢旺达项目一线度过的第八个国庆节。在他眼中,坚守和奉献,就是送给祖国母亲最好的生日礼物。
  去年5月初,卢旺达西方省遭遇强降雨并引发洪灾,中国路桥卢旺达办事处迅速成立青年突击队赶赴灾区救援,抢通长48公里、灾区与外界相连的唯一交通要道。暴雨中,李冰和突击队员冒着塌方和洪水上涨危险,奋战30多个小时修通道路,让救援物资和人员及时抵达受灾村庄。李冰谈起那次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经历时说,当时洪水淹没了好几处村庄并冲毁了道路,遇难人数达到130人。“灾情当前,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危急时刻,中国公司伸出援手,这令我深受感动。我很幸运在中企工作,我爱我的公司!”受灾当地员工塞特动情地表达谢意。
  作为最早进入卢旺达的中国企业之一,中国路桥扎根卢旺达半个世纪,“有困难,找路桥”成为当地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每一次灾难和危机面前,这句承诺从未落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身在海外的中国建设者们书写着一个个与当地携手互助、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成就一段段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动人佳话。
  在中马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简称“马东铁”)项目上,承建方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刘洋早已把马来西亚看作第二故乡。国庆期间,刘洋奔忙在一线,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检查,确保施工安全无虞。
  严保安全,是刘洋坚守的工作准则。去年12月,马来西亚登嘉楼州遭遇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中交马东铁项目第三分部接到当地政府部门紧急求助后,由分部负责人刘洋牵头,迅速成立由中方和本地员工共同组成的中马协作救援团队,第一时间调派人员和装载机、重型卡车等投入救灾一线,成功将200余名受困人员和大量生活物资转移至临时避难所,尽最大努力保护了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马东铁项目建设已完成超过70%。迎着曙光,刘洋畅想着这条现代化铁路建成后穿过沃野、掠过海岸、连接起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美妙景象。他说,那时的自己或许已奔赴另一片山海,但这条铁路承载的中马两国人民心心相通的美好回忆将留存在心底。
  一条路,一湾港,一片林,一份情……在中国海外建设者的汗水浸润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跨越山海心连心,诠释着命运与共的行动与力量。(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