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研学活动走进百年名企老鼎丰,学做传统月饼、传承中华文化……
哈报小记者“老字号”里学手艺
文章字数:1491
  哈报小记者亲手制作传统月饼。
  实习生 杜卓轩 汤灿
  本报记者 杨茉 郑炜 纪天伟文/摄
  面皮30克左右,五仁馅30克左右,左手拿皮,右手拿馅,然后将馅放入面皮,封口团成圆形,然后刻模……9月7日,50组哈尔滨日报小记者家庭走进呼兰利民开发区老鼎丰总部工厂,参加由哈尔滨日报联合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走进老字号,巧手学中华传统技艺”研学活动。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身穿红马甲的小记者们通过学做手工月饼、参观手工月饼生产线、了解百年老店背后的故事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熟悉家乡传统“老味道”,在学习制作传统美食的同时,提升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跟着老师傅学做五仁月饼
  9时50分,50名小记者家庭到达老鼎丰总部1号楼,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句“有口皆碑”的企业宣传语,走入二楼的研学实践工作间,不锈钢面案工作台已摆放整齐。为配合此次哈报小记者团的研学活动,老鼎丰特派出以“老师傅”傅国华为主的品控部门、检验部门等近10人的团队,陪同孩子们全程参与月饼的制作过程,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
  50名小记者在洗手后被分为四组,在8位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带上糕点师的工作帽,熟悉面案台上的月饼制作材料。小记者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制作属于自己的“小月饼”。
  老味道“一步”都不能少
  从1976年入厂到现在,傅国华成为制作糕点和月饼方面的行家。他介绍:“传统手工月饼,尤其是川酥月饼,受传统技艺技法限制,其制作工艺和特性所产生的特有口感是生产线无法替代的。”
  傅国华告诉小记者们,现场学习传统手工技法制作的是浆皮月饼。过程分为调面、调馅料、包面皮和刻模、装饰、烘烤等步骤。一块传统的老鼎丰月饼约100克,而小记者们制作的月饼是面皮和五仁馅各30克左右,成品合计为55克到60克的小月饼。
  为什么选五仁馅料,傅国华解答说:“根据50年的工作经验,五仁馅儿具有黏稠度好、不散馅的优点。其次,浆皮的特点是黏性好,比川酥月饼的制作技法简单,很适合6至8岁的孩子上手操作。”
  傅国华看到小记者们早已按耐不住,便分发面剂和馅料,指导小记者们开始制作。小记者关雎尔认真地按照傅国华传授的步骤和手法制作出小月饼,获得表扬。只见孩子们各自显露身手,努力将馅料包在面里,有的包得挺圆、有的直露馅儿……
  学习传统技艺更是传承文化
  4组小记者都在各自面案师傅帮助下,各自制作了两个小月饼。随后,师傅们把月饼刷上蛋液送入烤炉。在等待的时间里,小记者们又继续探访糕点生产线和老鼎丰博物馆。
  在手工月饼生产车间,小记者们透过封闭的玻璃,看着车间里的工人师傅们快速、熟练地制作着月饼,不时发出惊叹。
  在承载厚重历史的老鼎丰博物馆,小记者们听讲解员介绍了百年老字号背后的故事。看到上百年的老牌匾、月饼模具,听到老鼎丰在哈起家的历史,老鼎丰九大类、五十余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的展示介绍,在用心、用脑消化领会的同时,都表示回去后要好好尝尝。
  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人资部副部长黄玉介绍说,哈尔滨日报社和老鼎丰共同开展此次研学活动,通过带小记者们学习做月饼、参观生产车间和博物馆,让孩子们从工艺、原料、制作过程等全方位了解月饼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明白了中秋佳节的含义,从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老鼎丰希望和小朋友们一起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技艺,提升爱国、爱家乡情怀,健康快乐成长。
  临近活动结束,走出老鼎丰博物馆,小记者们制作的月饼新鲜出炉,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喊着“真甜”“真香”。小记者们纷纷表示,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
  今后,哈报小记者团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实践活动和题材丰富的新闻素养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小记者们的综合素养。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