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享小区里的晚年“食”光
文章字数:897
社区居民在助老餐厅点餐。
■本报记者 李玥文/摄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最适合的养老是在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熟悉生活圈里。但岁月不饶人,买菜做饭这点小事让他们感受到了焦虑。“当我们老了,去哪儿吃饭?”成为老年人最大的现实问题。目前,哈市122家助老餐厅尝试走出一种“公益+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正在突围老人的“一口热饭”困局,搭建一种“原居颐养”新模式。
营养早餐一份3元
老人吃饭不再“将就”
“一个包子、一个鸡蛋、一碗粥、一份咸菜,这样的早餐一份才3元。午饭一荤两素一份10元。干净卫生、美味营养,比我们老两口在家自己买菜做饭方便得多。”在道里区工农街道观江社区助老餐厅里,正赶上中午饭口,71岁的王阿姨和老伴一起排队打餐。她告诉记者,自从今年“家门口”开了助老餐厅,自己在家几乎就没怎么“起火”,价格实惠,口味也不错,省时省力还省心。
记者看到,餐厅干净整洁、菜谱价格一目了然,几位工作人员穿戴整洁正忙碌着打菜,明档售卖区刚出锅的溜肉段、排骨炖豆角、红烧肉、树椒土豆丝……十几道菜品和多种主食有序陈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以前最犯愁的就是这顿饭吃啥,做多了吃不了,基本就是能对付就对付。”社区居民于叔叔中午赶过来买了两个菜、3盒米饭,他说:“放暑假的外孙来了,孩子正在长身体,午饭要吃好。”
“家门口”有了食堂,老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日三餐不用对付了,想吃啥就买啥,吃完了餐盘一收拾连碗筷都不用刷。
食堂开在“家门口”
日接待量达300人次
让老人们从“吃上饭”到“吃好饭”,不是一件容易事。道里区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邓国慧告诉记者,社区助老餐厅从2021年9月投用到现在,已经办理敬老助餐卡3000多张,日接待量达到300人次,附近几个社区每天也会有老人溜达过来吃饭。每个社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助老餐厅的经验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每天提供20道菜品,工作人员会根据老人喜好动态调整,坛肉、土豆丝饼等热门菜品主食,会定期多做一些,还会经常推出一些低盐低油的菜品。
工农街道观江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041人,辐射周边4个小区,覆盖了近5000名老人。观江社区助老餐厅负责人杨先生说,除了周边老年人外,餐厅每天接待中青年顾客近百人次。(下转第三版)
■本报记者 李玥文/摄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最适合的养老是在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熟悉生活圈里。但岁月不饶人,买菜做饭这点小事让他们感受到了焦虑。“当我们老了,去哪儿吃饭?”成为老年人最大的现实问题。目前,哈市122家助老餐厅尝试走出一种“公益+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正在突围老人的“一口热饭”困局,搭建一种“原居颐养”新模式。
营养早餐一份3元
老人吃饭不再“将就”
“一个包子、一个鸡蛋、一碗粥、一份咸菜,这样的早餐一份才3元。午饭一荤两素一份10元。干净卫生、美味营养,比我们老两口在家自己买菜做饭方便得多。”在道里区工农街道观江社区助老餐厅里,正赶上中午饭口,71岁的王阿姨和老伴一起排队打餐。她告诉记者,自从今年“家门口”开了助老餐厅,自己在家几乎就没怎么“起火”,价格实惠,口味也不错,省时省力还省心。
记者看到,餐厅干净整洁、菜谱价格一目了然,几位工作人员穿戴整洁正忙碌着打菜,明档售卖区刚出锅的溜肉段、排骨炖豆角、红烧肉、树椒土豆丝……十几道菜品和多种主食有序陈列,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以前最犯愁的就是这顿饭吃啥,做多了吃不了,基本就是能对付就对付。”社区居民于叔叔中午赶过来买了两个菜、3盒米饭,他说:“放暑假的外孙来了,孩子正在长身体,午饭要吃好。”
“家门口”有了食堂,老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日三餐不用对付了,想吃啥就买啥,吃完了餐盘一收拾连碗筷都不用刷。
食堂开在“家门口”
日接待量达300人次
让老人们从“吃上饭”到“吃好饭”,不是一件容易事。道里区金安社区党委书记邓国慧告诉记者,社区助老餐厅从2021年9月投用到现在,已经办理敬老助餐卡3000多张,日接待量达到300人次,附近几个社区每天也会有老人溜达过来吃饭。每个社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助老餐厅的经验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每天提供20道菜品,工作人员会根据老人喜好动态调整,坛肉、土豆丝饼等热门菜品主食,会定期多做一些,还会经常推出一些低盐低油的菜品。
工农街道观江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041人,辐射周边4个小区,覆盖了近5000名老人。观江社区助老餐厅负责人杨先生说,除了周边老年人外,餐厅每天接待中青年顾客近百人次。(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