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一次新春拜会,感动探亲企业家投建新项目
投资额从500万元追加到6000万元,“巴彦大豆”深加工再添生力军
文章字数:1254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备耕时节,在巴彦县红光乡丰裕村,库房内的最后一批大豆装车发货。随着“稳粮增豆”政策的推动,乡亲们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逐年高涨。望着远去的运粮车,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满怀期待地说:“今年,等大豆面条生产线建成,咱村的大豆身价又要涨了,村民们种豆的信心更足了。”
  这份信心来自于一次新春拜会。今年春节期间,从丰裕村走出的创业者常关战回家过年,正赶上巴彦县领导进村登门给乡贤、家乡企业家拜年。交谈中,双方唠起了回乡投资兴业的事。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常关战当场“拍板”,决定在村里投建一条大豆面条加工生产线,为优质“巴彦大豆”赋能。
  “巴彦大豆”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年来,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机制推动下,大豆变“金豆”,做成了一篇“大文章”,随着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一餐丰盛的冰城“全豆宴”正在形成。
  推进“四个农业”,擦亮金字招牌
  丰裕村是巴彦县“黑土保护第一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种豆村”,还是全县第一个实现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多年来,该村推行黑土保护和米豆轮作,持续提升大豆单产,亩产突破500斤。
  近年,丰裕村与东北农业大学达成“学校+乡村+合作社”的共建模式,实现“东农豆252”大豆种子自繁,良种的自给让农户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增产增收又多了一重保障,乡亲们种豆积极性逐年高涨。
  除了以上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巴彦县推动“稳粮增豆”,坚持“四个农业”建设也是关键一招。于云波告诉记者,米豆轮作是东北农业大学专家为乡亲们设计的一条科技种田路,有效地提升了粮食产量,绿色农业、质量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让“种豆村”名声在外,引来了项目投资,迈上产业发展之路。
  企业家追加投资,赋能“巴彦大豆”
  春节过后,丰裕村的“大豆面条”项目就要落地。谈起回村投资,常关战兴奋地说:“能够回报家乡,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干点儿事,我心里特别高兴。”
  常关战年轻时参军入伍离开家乡,退伍后一直在外打拼,并事业有成。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高标准农田万亩平畴,田间路都栽上了金叶榆、种上了宿根花,家乡乡村振兴的成果令人振奋。”常关战说,“最令我感动的是,大过年的县领导进村拜年,挨家登门来看望大家,那份诚意让我心里很暖,也更加坚定了回家乡投资发展的信心。”
  常关战回乡投资建厂的事定了:借助东北农业大学专利技术,投建一条大豆面条加工生产线,就地为优质“巴彦大豆”赋能。不过,常关战的投资额却一变再变,来了个三级跳。从最初商定的500万元,追加到6000万元。常关战说:“关于投资和建厂的细节,我们进行了几番磋商,我最初的想法是投资500万元,在村里建厂房,解决本村的大豆加工问题。越深入了解,我对家乡的信心越足,投资额也追加到1000万元。后来,巴彦县政府在兴隆工业园区给批了一块地,目前投资额已经追加至6000万元,项目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设计年产能35万吨,主要立足红光乡,辐射周边几个乡镇的大豆产品深加工。”
  常关战说,具体工期还在商量中,不过,技术是成熟的,设备也是成型的,如果上半年开工,当年投产达效应该不成问题。(下转第二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