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打通“知产”变“资产”的“最后一公里”
哈市持续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现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有效融合
文章字数:1094
  ■本报记者 李佳琪
  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是专利研发的引领者,也是专利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侧”。有高校对一个项目持续三年开发,获得相关转化经费近200万元;有院校的专利技术应用到企业,带动其营业额增长超过200%;拉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利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如今,在哈院校、科研机构积极盘活专利技术,推动“知产”变“资产”。
  今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教育、科技等八部门共同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围绕“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的工作目标,从盘活存量和做优增量两方面发力,推动高校院所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为下好专利转化运用“先手棋”,日前,我省出台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方案。
  政府搭桥、数字赋能、金融助力、示范带动……哈市持续破解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为知识产权从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书架”走上“货架”,激活专利为企业发展“补钙”
  “最近团队正在与一个省外的植物基食品公司洽谈专利转让业务,我们的专利技术可以赋能更多企业产品。”东北农业大学“大豆高值化生物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团队成员王欢告诉记者,该项目技术系统解决了传统油料加工中存在的投资大、能耗高、存在安全隐患及环境污染等产业瓶颈问题,获得了一系列授权专利。
  “我们采用生物加工技术,同步制取大豆油和大豆蛋白,生产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的大豆产品,实现产值提升。”王欢说,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定期组织的专利转化培训,团队在专利转化意识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也会帮忙对接市场,让“技术”上展会,将“技术”宣传进企业。2022年,项目中的相关专利转让给了省内一家食品企业,该企业将技术应用在大豆制品生产中,既提升了产品品质,又降低生产能耗。企业使用专利研发的产品推向市场后,一年营收达到4个亿,较上一年提高了30%。
  激活虚拟资产赋能现实生产力,让专利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近三年,东北农大“大豆高值化生物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项目中的专利经过实施许可或专利权转让,获得相关转化经费近200万元,不仅盘活了专利,还为日后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
  获得专利并非终点,在哈院校正在积极推动专利成果“牵手”市场,让专利走上“货架”,走出黑龙江。“教育、工信、知识产权等部门经常会针对高校联合组织开展专利分析与申请实践培训,为我们讲解专利公开与检索等方面内容,支招如何让有技术需求的企业能够快速找到我们。”王欢说,东北农业大学“益生菌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在2020年被上海的食品上市企业看好,(下转第三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