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总书记的两会时间
记者手记:信心和力量来自人民
文章字数:1275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施雨岑
  人民大会堂,人民的殿堂。从空中俯瞰,它“山”字形的建筑平面,正是“人民江山”的生动写照。
  当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3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30余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整个工程10个多月就全部完成,创造了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迹,见证了把命运“操在自己手里”的人民力量。
  它静静矗立,经历多少风雨,见证多少辉煌。
  今年,我们将迎来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的光荣时刻。时代的步履愈发铿锵。
  70年前,一名记者在报道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时写道:“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
  这一幕,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如此熟悉。
  从2013年至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59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面对面听取数百名代表委员发言。他们同样来自田间地头、来自工厂车间、来自科研院所、来自边关军营……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面对扎根农村、应用数字化技术来种大田的“80后”,一句由衷的点赞“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给多少“新农人”以莫大鼓舞。
  今年,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巾帼电焊工孙景南向总书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你是大国工匠。”总书记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星火成炬。无论是“新农人”,还是工匠,正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奋斗者、奉献者的缩影。是他们垒筑起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底座。
  这些年,人民的殿堂里,定格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温暖瞬间。
  “总书记对基层情况很了解”“问得很细”“非常平易近人”“讲话还很风趣、接地气”……这是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过的代表委员们的共同感触。
  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总书记曾深情地说:“在人民中间让我觉得踏实,同人民在一起让我有力量。”
  这是始终如一的本色,更是坚定不移的追求。
  春秋代序。人民当家作主的初衷始终不改,一代代人继往开来,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今日之中国,正推进着前无古人的事业,14亿多人口的文明古国迈进现代化,必定是人类历史的传奇。
  最伟大的,也是最艰难的。
  过去一年,形势不可谓不复杂,任务不可谓不艰巨,困难也不可谓不繁多。“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信心,不仅写在政府工作报告实打实的经济和民生“账面”里,也写在人潮涌动红火热闹的“市面”里,更写在铆足劲加油干的“人面”里。
  今年全国两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热的话题了。我们见证着党的创新理论又一次丰富发展的生动过程。
  去年在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一重大论断,此后又在几次重要场合进行深入阐释。这次两会,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比如,坚持重点论,抓住牛鼻子和主攻方向,紧扣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要求“掌握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下转第七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