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哈电集团董礼涛获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30余年时间,他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
匠心求极致 为国铸重器
文章字数:741

  ■刘博 王林 刘宇 本报记者 张鸣霄
  3月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揭晓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哈电集团高技能专家董礼涛入选。
  30余年时间,从一名铣工学徒成长为技术专家,董礼涛已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了8000余万元经济效益。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刻苦钻研
  一入行就“锚定”行家里手
  学徒时期的董礼涛相貌清秀,带着一副眼镜,身材瘦小。工作踏实,是大家对他的一致印象;“小身躯刻苦钻研大智慧”,则是老师傅们对目标坚定的董礼涛的评价。
  “我刚上班时车间里光线昏暗,噪声挺大,干活儿时铁屑崩到身上,就会烫个泡,毛刺经常会扎破手,下班用肥皂洗手感到扎心的疼。”回忆往昔,董礼涛感触颇深,“可当我看到大家制作出各式各样闪着亮光的精美零件,像钢雕的艺术品一样,慢慢地开始对从事铣工产生兴趣。”
  董礼涛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干好,早干早成,晚干永远不成!”同样的机床,别的铣工可以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毫米范围内时,董礼涛想的是如何才能更精确。董礼涛很执著,年复一年钻研。最终,把加工误差成功控制在0.01毫米左右,达到顶尖水平。
  “他在完成常规工作任务后,总会主动接触一些对于年轻职工来说是‘超级别’的加工件,并时不时冒出一些大胆的、非常规的想法。”聊到董礼涛刚参加工作时的样子,身边的同事纷纷竖起大拇指。
  董礼涛总能别出心裁,钻研出独具匠心的铣工加工方式,大大提高了车间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参加公司的技术比武,董礼涛连续4届占据冠军宝座,27岁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代表汽轮机公司参加省、市不同级别的职工技术大赛,均获得耀眼的成绩。
  (下转第四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