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哈尔滨人的“年嚼裹儿”
文章字数:1553

  □空  桑 
  当下,随着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爆火,这座北国冰城也一下子火出圈儿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人们都说,这是来客(读qie第三声)了,“尔滨”把家里好吃的都找出来招待客人了,什么杀猪菜呀、铁锅炖呀、锅包肉呀,都给端上桌了,还有从来没有过的冻梨切开摆盘等花式整活。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的“年嚼裹儿”。
  在我小的时候,要想吃好吃的,要么是来客,要么是过年。因此,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天天盼着来客,盼着过大年。
  东北人一般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了。这里的农村有杀年猪的习俗,杀猪当天只能吃到熘肥肠、熘肝尖儿等猪下水,至于猪肉嘛,那要等过大年才能吃到。其实,腊月初一到春节之前还有两个与吃有关的时间节点,一个是腊八、一个是小年。为了安抚孩子们馋年的浮躁,人们编了一句童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实话,很多北方孩子对甜甜的腊八粥其实并不感兴趣,但对小年祭灶王爷的灶糖情有独钟。那种酥酥的、甜甜的灶糖,吃到嘴里粘牙,拿在手里粘手,却都爱不释手,甚至吃完了整根灶糖,还要用舌头把每根手指挨个舔一遍,不舍得浪费一点,因为这是年的味道,是一年中最盼望的甜。
  除夕这天,往往是家庭主妇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也是孩子们最乐的一天。早几天,主妇们就按照谋划好的菜单备好了年货。除夕一大早就开始烀肘子、炖肉。男人们则忙着打下手,比如用火燎去(或用镊子夹)猪皮上的毛……
  那时过年就是为了吃上一顿猪肉。猪作为最早驯化出的家畜,其全身都是宝,不仅猪的肉可供食用,猪血还可以灌血肠,猪的肥膘用来熬猪油。除了猪头是留给二月二的,剩下的都可以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比如汆白肉、酱(或烀)肘子、糖醋(或炖)排骨、酱猪手、锅包肉、熘肉段、樱桃肉这几样主打荤菜,都是猪肉在唱主角。考虑荤素搭配,有时也会做个大丰收、狮子头、炖猪肉和粉条(可加白菜、冻豆腐等)。
  除了猪肉,年夜饭也少不了象征吉祥富贵的鸡和寓意年年有余的鱼。鸡的做法往往是小鸡炖蘑菇。鱼则是清蒸(或炖、糖醋)鲤鱼,有条件的再上一道红焖刀鱼,条件再好点的就是炸大虾了。条件不济的还想吃点虾味怎么办?那就炸盘虾片呗。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餐桌上怎能没有西餐?在那个很多人家吃不起西餐的年代,哈尔滨人以红肠、松仁小肚儿代替,一般用红肠和小肚或者外加粉肠、茶肠、松花蛋切片摆个拼盘。然后,再配个解腻的酸黄瓜罐头和开胃的格瓦斯,那真是没治了。买不起格瓦斯的就用大白梨汽水代替。主食则是黏豆包蘸白糖,不爱吃黏米的就吃白面的豆沙包。
  吃过了年夜饭,大人们又开始忙着包饺子。按照分工,女人和面、揉面、剁肉馅儿。男人负责擀皮,和女人一起包饺子。那时候饺子馅就老几样,猪肉配芹菜、白菜、茴香、酸菜都行,肉馅以猪肉为主,羊肉偏少。除了肉馅,就是鸡蛋韭菜和大虾仁儿的三鲜馅儿水饺。饺子包好后整齐地码在盖帘儿上,先拿屋外冻上。
  趁着这当口儿,大人们才可以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瓜子、剥花生、聊天儿、看春晚。孩子们则永远闲不住,一人一根山楂糖葫芦嘎嘣嘎嘣地咬。吃完冰糖葫芦,转身就去抓水盆里正缓着的冻梨、冻柿子,捏碎包裹在冻梨外面的冰碴儿,咬一口,拔凉拔凉的梨汁霎时滚入肚腹,让人在温暖燥热中感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凉。
  这时跨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男人出门放一挂大地红,孩子们则拿着拆零的小鞭儿去放,主妇则从屋外拿回冻得梆硬的饺子下锅煮了起来。所谓开锅煮皮儿,盖盖儿煮馅儿,等饺子都浮上来后捞到盘子里上桌。这时,放完小鞭儿回来的孩子们看着一个个像小猪羔儿圆滚滚的饺子,忍不住抓起就吃。哎呦,饺子里有“暗器”:有的孩子吃到代表富贵的硬币,有的孩子吃到代表甜蜜的糖块,一家人祥和地围坐一起吃饺子,代表了团团圆圆。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又快过年了,真的好怀念当年的年味儿和“年嚼裹儿”啊。
  作者
  哈尔滨市机关干部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