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汗洒沃土谱华章
“二十连丰”的冰城粮仓持续孕育新希望
文章字数:1365
  冰城金秋,稻香谷黄,广袤的黑土地上,收割机穿梭忙碌,确保颗粒归仓。(资料片)
  ■本报记者 罗彦坤
  转头回望,正有阳光。2023年,哈尔滨市粮食实播面积3009.9万亩,通过“一喷多促”、大垄密植、生态化种养结合等系列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亩产量,产粮230.1亿斤,实现了“二十连丰”。
  中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出自黑龙江,其中五分之一产自哈尔滨。“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稳住农业基本盘”“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为冰城砥砺奋进、绘就蓝图指引了方向。
  手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发展密码,哈尔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正持续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冰城力量。
  实施黑土保护
  殷实“大国粮仓”
  隆冬时节,哈尔滨市巴彦县的一块田地里建设施工正忙,冰封的黑土地还在休养生息,却是高标准农田的“黄金扩容期”。
  挖掘机剖开“雪被”,剥离冻层,冒着热气的黑土呈现在眼前。“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说的就是这种黑土。施工人员小心地将黑土挖到一边,开始用“硬料”铺设路基……一条条笔直的田间路延伸向远方,经纬纵横隔出一块块大方田的模样,“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高标准农田有了底色,“旱能灌、涝能排”等完备功能紧接着就跟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质量关系粮食安全。近年来,哈尔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6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40%以上。2024年,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万亩以上。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黑土保护方面,哈尔滨下了大力气: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藏粮于地”,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呵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依靠不断扩容的高标准农田,在黑土地上筑起一座座牢固的“大粮仓”。
  丰裕村是“巴彦黑土保护第一村”,大年还没到,乡亲们就边忙年边谋划新一轮的“米豆轮作”。村党总支书记于云波说:“去年‘稳粮增豆’政策好,打算种豆的农户更多了。咱村是东北农业大学的豆种繁育基地,就地选良种,咱们有优势。”去年秋收以后,巴彦县以大农机打头阵,实现了47万亩高标准农田“黑色越冬”,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为又一年丰产丰收打牢基础。
  不断优化的农业生产条件,黑土地的良性永续利用,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注入不竭动力,让“大国粮仓”更殷实。
  抓牢“农业芯片”
  源头把控粮食品质
  农业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是种子,“藏粮于技”必须抓牢“农业芯片”。
  在通河县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库房的屋脊上高高挂着一绺绺稻穗,这是十几年通河稻种“北育南繁”的成果——数千份“母本材料”,这些稻穗都是从田里用剪刀一株株选出来的。这家合作社多年开展“北育南繁”,海南崖州那边水稻已经临近收获,“家这边已经准备好,能‘抢跑’育苗。”合作社负责人付鹏飞告诉记者,“通稻香”已经推出1、2、3号三个水稻品种,2023年是第一年推广种植,产量和品质提升明显。
  在方正县万聚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种子仓库里,一排排袋装种子码得整整齐齐,宽敞的仓库填得满满当当。该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禧来稻1号”和“禧来稻2号”,已经种了4年。今年,乡亲们还要靠它续写丰收增产传奇。(下转第八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