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哈尔滨是我见过的最好城市”
国际雪雕比赛参赛选手把“爱”留在冰城
文章字数:1028

20240110084448-微信截图_20240110084433.png   
  ■本报记者 李佳琪文/摄
  爱是无形的,但它也可以有形。1月9日,在第26届中国·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挥动着手中的雪铲,正在进行最后的角逐。他们中有的人是第一次来参赛,有些选手所在国家根本看不到雪,有的选手半生都奉献给这项艺术……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境遇,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自己对雕塑艺术的爱、对冰雪文化的爱、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爱,用一件件雪雕作品进行诠释,并把无限爱意留在哈尔滨。
  热带国家选手:
  在真雪上雕刻太“过瘾”了
  “我愿意把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雕刻上,让作品更加生动,更能融入真情实感。”参赛选手帕克来自一个从不下雪的国家——泰国。拥有丰富植被的泰国为帕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手工雕刻环境,“刚开始我用木头练习雕刻,当我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用冰、雪去雕刻,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座艺术殿堂”。此后,帕克学习冰雕,在当地成为小有名气的雕刻家。
  帕克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的消息,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来哈尔滨参赛。“这是我第二次参赛,虽然第一次没有获奖,但能参赛也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帕克很喜欢中国文化,他将中国龙的造型融入参赛作品中,希望哈尔滨人民新的一年“龙腾虎跃”。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可图特这次是“有备而来”,不仅里里外外穿了厚厚的4件衣服,还在赛前进行了多次训练。他说,因为热带国家“缺雪”,所以团队用泡沫等替代材料进行训练,比赛中终于能在真雪上雕刻太“过瘾”了。
  俄罗斯教师:
  将把比赛中的感悟告诉学生
  与热带国家选手不同,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的尼古拉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伊尔库茨克很冷,最冷的地方甚至达到-72℃。来哈尔滨我不用穿太多的衣服,这里很暖和。”尼古拉是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的“老熟人”了,这是他第4次来参加比赛。
  “前3次比赛都获得了相应奖项,希望这次也能取得好成绩。”尼古拉说,这次他的作品以牛为主要形象,因为伊尔库茨克的牛特别能抵御严寒。在主造型前,尼古拉和队友精雕细琢出巴掌大的小狗、雪橇和家畜,展现了寒冷中的勃勃生机。尼古拉告诉记者,严寒过去就是春天,是生命的复苏,是希望的到来。
  今年54岁的尼古拉在当地一所高校任职,主要教授艺术类学科。“1996年起,我开始进行雪雕、冰雕创作,至今已有28年时间。”用大半生的时间从事艺术工作,尼古拉想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世界各个角落。他说,每次参加雪雕大赛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我们当地也会举办一些雪雕比赛,但哈尔滨国际雪雕比赛规模是我见过比较大的,(下转第七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