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释放新质生产力 激发振兴新动能
文章字数:2735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刘丹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的全新部署。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市指明了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创新,进而激发发展新动能的前进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出一条资源配置效率更高、要素投入更集约、发展质量更优的新增长路径。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跃升,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明确发展载体,还要明确发展途径,更要明确发展方式。
  释放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明确发展载体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释放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三者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链条。工信部等部门出台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中提到,在新兴产业上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在未来产业上要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领域。
  我市工业基础雄厚、门类丰富,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已形成全链条产业体系,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模日益壮大。但应看到,我市新兴产业整体规模、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要注重在这些产业领域内,实施龙头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汇聚政策及要素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等方式,继续培育一批具备产业链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晋档升级,打造市级龙头企业、省级头雁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发展体系。同时,帮助中小企业量身制定科技创新计划,搭建和完善内部研发机构,通过周期性人才培训和绩效考核机制,组建稳定的核心团队,做好研发立项、过程控制、验收结题、成果转化等工作,增强其在产业细分领域内的独特性、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以及与环境相适的灵活性,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共同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强化顶层规划和协调推进,聚焦新型储能、未来网络、空天信息、前沿新材料等具备一定基础、前景广阔的产业,发挥我市大学大所聚集优势,组织相关部门、行业专家、智库等多方力量进行前瞻研究,形成未来产业行动计划,制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建设起相对完备的未来产业体系。
  释放新质生产力就要走科技创新之路
  在通过各类专项资金、产投基金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要立足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做好科技创新计划部署,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试孵化加速等方面,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努力推动国内外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制造业500强企业等与我市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高等级创新平台,特别是中试基地、中试项目。通过委托开发、股份制、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方式建设集研发、工程化、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进行前沿性探索及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新动力。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研发平台间的联动协作,建立重点实验室联盟,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
  完善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的建设管理方式,实施鼓励引导性政策支持,将其研发项目优先列入科技计划,享受信贷支持。对于中试基地开发出的中试产品或技术成果,要优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对提前达产达标、成果较为显著的中试基地给予奖励,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断链”问题。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在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单列新型储能、未来网络、深海空天信息、前沿新材料、未来信息等产业,以揭榜挂帅的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组成联合体,申报一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创新任务,加大源头技术储备,打造一批掌握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具备创新能力和比较优势的企业,使未来产业能够更有效地衔接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接续发展。
  释放新质生产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我市要紧抓时代机遇,多方努力,加快形成和释放新质生产力。
  一是要增强促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信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研发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市场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产业培育需要锚定发展目标、保持战略定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久久为功。
  二是深化、细化我市民营经济政策。破除显性或隐性壁垒,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积极发挥相关管理部门及工商联等行业协会作用,帮助民营企业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开拓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营造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参与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在谋划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时,应当通过政策引导对金融支持进行同步设计和系统安排,对于能够有效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化解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奖补,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供给和创新能力,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扩大天使投资、创投引导基金作用,对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中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在加强企业上市辅导工作的同时,加大对企业上市、挂牌的鼓励力度,鼓励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四是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计划,鼓励更多企业家参与到创新决策、人才吸引与培育、资源整合与配置中去,增强企业家在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创新领域发展的信心和话语权;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人才引进与省级、市级科技项目、产业项目的衔接,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树立起尊重科学、尊重科研工作者的理念,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建立以知识价值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方式,科研人员可以更多地从科技成果转让、专利授权使用、作价入股等方式获得收益;弘扬工匠精神,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引导省内高校、职业教育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大力培养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等高技能人才,完善技术工人的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打通技术人才职业上升阶梯,提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