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金秋美如画 奏响丰收曲
巴彦县大机械上阵保秋收,助力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文章字数:948
  农田里收割机联排作业。
  王天航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金秋十月,稻田如画。在巴彦县松花江乡的一块高标准农田上,大机械化秋收作业正在进行,良田、良种、良法得到大机械化的助力,乡亲们在迈向“现代农业之都”的路上,谱就幸福曲,唱响丰收歌。
  巴彦“天上河”,孕育“稻香国”
  在秋收现场,记者看到多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联排推进,在“稻海”中往来穿梭,金黄的稻谷瞬间堆成“小山”。
  巴彦县的这块高标准农田,得益于松花江提水灌溉工程的一条“天上河”,江水通过二级泵站提升45米高,自流灌入稻田,孕育出了10万亩良田。
  “‘自来水’管线就埋在地下,一扭水龙头就来水,别提多方便了。这样的旱涝保收,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用脚跺一跺结实的田埂,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利民骄傲地说。
  巴彦县松花江乡提水灌区工程主干渠长11公里、支渠长23公里,年可取水量7693万立方米。工程有效改善了灌区沿线生态环境,为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松花江乡的10万亩“稻香国”只是巴彦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巴彦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不断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王利民告诉记者,这片稻田清一色都是长宽千米的大方田,有利于管水控肥,更便于大机械作业,是丰收高产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的不段延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催生了“新农业”,培育“新农人”,如今在巴彦县,凭借一架无人机,管护几千亩稻田是寻常事。50岁的陈大刚,就凭一人一架无人机管起了5000亩地。他说:“种田大户不但都有无人机,还用上了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带卫星定位,真正实现了‘种地两脚不沾泥’。”
  “五良”当家,锚定“现代农业之都”
  万亩稻田,一色金黄。王利民用手掬起一捧粮食,籽粒饱满沉甸甸的,他的脸上绽开笑容。“在我们这儿,稻种是统一的,从育苗插秧到夏管、收获都有固定规程,乡亲们只需要照着做就行了。”王利民称,这是保持粮食品质统一性的关键。
  近年来,王利民的合作社选择种植的全是“稻花香7号”水稻良种,依托优质灌溉,塑造自有品牌,巴彦优质稻米很快畅销江浙沪地区。
  为了保障优质稻米品质,今年王利民还引进了鸭稻共作、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田养殖为有机稻米贴上活标签,农业生产附加值一年比一年多。(下转第二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