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
文章字数:3955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更好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重要陆路通道、河海航道、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完善面向东北亚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要加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哈尔滨市如何当排头作表率,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中发挥重要作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学者从建设对俄创新合作平台、打通向北物流大通道、加强对俄农业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现将专家学者调研成果摘编如下。
  打造独树一帜“向北开放之都”
  郭力 (市决咨委委员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名誉院长 教授) 赵围 (黑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院 研究员)
  背 景
  哈尔滨市全力打造“向北开放之都”,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对未来全省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将进一步凸显新时期哈尔滨作为全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的独特优势,增强中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成为全国深入对俄合作的战略高地。
  “向北开放之都”的狭义概念是全方位开拓和进入俄罗斯市场;广义概念是以俄罗斯市场为基础辐射西北、东北国际区域的大北方范围。
  打造独树一帜“向北开放之都”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哈尔滨的经济实力,以独特的开放特色和优势形成向北全方位开放,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北部中心枢纽城市。“向北开放之都”的核心是突出和放大科技优势建设对外科技合作的制高点,寻找并引进世界北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流现代技术,成为我市打入国际区域合作的开放之本。“向北开放之都”的原则是盯住国际关系的瞬息万变,把握国际市场发展动向,利用国内发达地区的有利条件,以不变的开放战略应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战术。“向北开放之都”的方式是运用大博弈的手段,在国际和国内的对外合作博弈中,运用智慧思维形成后发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博弈的最佳理想效果。
  建 议
  (一)成立“向北开放之都”智囊咨询小组
  建议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牵头成立“向北开放之都”智囊咨询小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根据我市目前对外合作实际,制定“向北开放之都”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二)打出全国对俄合作“政策高地”组合拳
  建议哈尔滨市同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叶卡捷琳堡市、新西伯利亚市、圣彼得堡市建立中俄地方政府务实合作会商机制,通过会商机制做好深度合作的顶层设计,寻求政策上的突破,探索我市同俄地区间实施免签出入境制度、两国产品无关税进入对方市场的可行性。为吸引俄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哈尔滨注册的俄罗斯法人机构享受现行哈尔滨自贸区、自创区优惠政策;我市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部分项目对俄产学研机构开放。
  (三)建立中俄国际前沿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建议我市围绕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创意经济、冰雪经济引进俄罗斯具有世界领先的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搭建中俄前沿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解决我市数字经济领域高技术成果不足的问题。立足我市、服务全国,一方面通过平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国内形成我市对俄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另一方面联合俄创新资源面向全国解决不同地区发展数字技术的需求,打造既是哈尔滨的“自主产权”又是国内共享“开源代码”的中俄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
  (四)打造中俄数字经济高技术合作的创新生态
  建议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在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数字技术研发方面与俄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建立中俄数字经济高技术研究联合体,绘制我市与俄罗斯在数字经济高技术领域合作的路线图,做好我市对俄合作的顶层设计。同时,以中俄研究的“联合体”为依托,在数学、物理、化学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领域开展对俄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进而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提供智力保障和支持。
  (五)成为俄进入东北亚的产业转移基地
  建议我市以俄气、俄油、俄煤、俄矿、俄木、俄粮等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重点招商对象,制定一对一的政策包,利用对俄自贸区和创新区的优势吸引他们在哈尔滨投资建立产业基地,使哈尔滨成为俄大型出口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面向世界北部地区主要是面向东北亚的出口基地,将俄出口型大型国企牢固吸引在哈尔滨,通过建立中俄产业命运共同体不断壮大我市经济。
  打造全面向北开放新格局
  王立海 (市决咨委委员 东北林业大学 教授) 马成林 (东北林业大学 副教授)
  背 景
  (一)国际背景
  俄乌冲突给国际生产链与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影响,西方对俄罗斯所进行的严厉的、全面的经济制裁改变了世界经济流通格局。与此同时,俄罗斯近年来的去工业化发展路径使得其对中国的依赖逐渐加深,未来的工业化体系重建也会需要中国的资本、设备、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双方贸易关系存在互补性和非竞争性,双方贸易水平提升空间巨大。
  (二)国内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十四五”与未来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制造业物流的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哈尔滨将承载着畅通俄罗斯和欧洲贸易循环的重任,积极推进全面向北开放是构建大循环和双循环的关键举措之一。这种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哈尔滨市的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能力提升,推动供需在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建 议
  (一)建设三大国际物流枢纽新支点
  围绕机场、哈东物流产业带、哈尔滨新区,打造空港国际物流枢纽、陆港国际物流枢纽和新区国际物流枢纽,形成三大国际物流枢纽新支点,提升物流枢纽国际国内辐射能级,引领哈尔滨产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物流通道网络新拓展
  1.构建三大国际物流通道网络。打造陆路物流枢纽干线网络,构建陆海联运枢纽干线网络,密织空中物流枢纽干线网络。
  2.强化三大国际物流通道经济效能。强化民航、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有机衔接,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加快哈尔滨机场扩建、集装箱中心站、综合保税区、哈站改造工程等以航空枢纽和陆路枢纽为核心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3.做优三大国际物流通道运营环境。
  (三)打造枢纽经济新动能
  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好“枢纽—枢纽经济区”集聚辐射功能,构建以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为核心,临空经济区、综保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等为支撑的国际合作平台。
  (四)打造通道经济新动能
  以物流通道为媒,聚产兴业。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4+4”现代产业体系上,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瞄准通道经济发展机遇,依托哈尔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实施产业开发行动,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
  (五)攒后劲儿挖掘创新经济
  哈尔滨应树立系统思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战略导向,提高“部署”和“布局”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以系统观念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研究,选准赛道、找对目标、实现赶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动量子科技、基因技术、脑科学等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及应用,通过科技赋能强化向北开放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与合作深度、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与俄远东地区
  加强农业合作
  白世贞 (市决咨委委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背 景
  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相契合的背景下,中俄东北——远东经贸合作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为哈尔滨市与俄远东地区的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 议
  (一)提升农产品供应链全产业链能力,加强培育自主品牌
  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价值属性。二是立足外贸合作,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三是加强外贸农产品品牌建设。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提高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农业科技实力,支持农机具自主研发,对具备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实现农机制造业自立自强,推动贸易升级。二是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强化关键领域技术攻关,支持高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建设网络化数字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为区域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推动农业企业向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
  (三)通过产品细分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
  粮食种植:结合哈尔滨市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优势展开合作,如哈尔滨市提供优质粮食种子及农业技术支持,俄罗斯远东地区提供肥料、土地及技术支持。
  畜禽养殖:哈尔滨市可以提供优质的畜禽养殖技术和设备,俄罗斯远东地区可以提供饲料和农业技术支持。
  水产合作:双方主管部门和企业应共同发掘潜力,推动两地水产等领域务实合作向前发展。
  乳制品生产:同俄方创建乳制品合资企业。在俄远东地区联手打造乳业养殖、加工和运输全链条项目。
  (四)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方面,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规范贸易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扩大经贸往来。
  (五)强化口岸建设,促进通关便利化
  基于区位竞争力来审视,推动哈尔滨市与俄远东超前发展区的贸易口岸建设,应调整同质化口岸的布局,打造集约型、高质量的县域口岸集群,聚拢口岸合力。推动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口岸、产业和区域一体化大开放的“中部核心口岸集群”。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和基础设施。
  (六)加强合作区域细分,确保因地制宜
  一是建立和完善对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产业化方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是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交流,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本报记者 张焱 整理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