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一手拿枪 一手拿笔
——写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群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
文章字数:5357



  □唐 飙
  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群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一个天高气朗,秋景如画的日子,我有幸拜谒了舒群纪念馆。舒群纪念馆坐落在其出生地阿城。阿城区舒群研究会会长李俊宝老师亲自当向导和讲解员,古稀之年的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以极其钦佩之情讲起舒群生平事迹来。李俊宝老师的讲解激起了我对舒群先生的崇仰之情,对舒群先生的深切敬意油然而生。身为作家的我,舒群先生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逐渐伟岸崇高起来。
  一个艰苦求学,自尊自强,品格优秀的舒群
  1913年9月20日,舒群先生出生在阿什河畔。
  1920年,8岁的舒群进入当时的阿城县西营小学读书。第二年的秋天,舒群因家里无钱做制服,就被学校以有碍校容为名,逐出校门。那时候,舒群的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开了个小铜匠铺,做些烟袋锅类的小活。这个铺子破产后,又改开小饭馆、杂货摊子为生,但仍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最后迫不得已从阿城搬到了一面坡。
  在一面坡,舒群进入第二小学校读书。他非常喜欢文学,对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的快板、顺口溜特别感兴趣,且都记在小本子上。因学习成绩优秀,老师非常喜欢他。那时家里的贫困让童年的舒群常常是到了冬天穿不上棉衣、棉鞋,手脚都被冻坏了,根本不能拿笔写字,也交不起学费,因此休学一年。
  1927年初,他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在班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上学不到两个月,因家境困难,交不起伙食费,被迫退学。回到家里,他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集上卖,为父母减轻点负担。后来,托人介绍到普庆茶园拐角处一家铺面当学徒。这家店开了两个小铺子,一个扎彩铺,一个印刷所。舒群每天跑腿,抡石印轮子,累得难以支撑,还常常遭到老板娘的毒打。他实在受不了,就离开了印刷所,回到家里,又开始打柴换钱维持生活。正在走投无路时,幸而结识了一个朝鲜族孩子果里。经果里介绍,进入中东铁路专为苏联籍子弟开设的第十一中学。在学校里,舒群得到了苏联女教师谢克列娃的帮助,她给舒群交学费,买笔、本、书等。还经常为舒群补习俄文,留在家里吃饭。一次上文学课时,这位女教师问舒群“你知道高尔基吗?”“不知道。”舒群回答。“托尔斯泰呢?”“不知道。”“普希金呢?”舒群还是摇摇头,责备自己无知。老师说:“不知道无过错,不学才是羞耻。”此后老师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给舒群讲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介绍高尔基、托尔斯泰、普希金的作品,帮助他学习文学名著。在老师的帮助和教育下,舒群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向往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向往苏联十月革命。这位老师就是舒群后来写的小说《我的女教师》里苏多瓦的原型。后来舒群回忆这段学校生活时讲:“她不仅是我的文学教师,第一个政治教师,也是指导我走上文学道路的教师。”
  一年后,特区教育厅一个“督学”到中东铁路苏联子弟中学第十一中学参观,发现学校里读书的舒群是中国人,便把舒群赶出了校门。临别时,苏联女教师送给他两本书,一本是共产主义通俗读本、一本是俄文文法。随后舒群转入一面坡东省特别区立第六中学读了近两年的书。
  1930年春,在一个同学帮助下,舒群又重新回到哈尔滨第一中学初中三年级读书。学校里有反帝大同盟组织,他积极参加到反帝大同盟的组织活动中,上街示威游行,张贴标语,参加演出活动。课余时间,他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法国的《卡尔曼》《高龙巴》,以及鲁迅、茅盾、郭沫若、田汉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学校禁读的蒋光慈的诗集《新梦》《哀中国》,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强烈仇恨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使舒群受到启发和教育。1930年毕业后,又因为无学费,不能报考自己理想的学校,考入了免费的哈尔滨商船学校,这所学校虽然挂个商船学校的校牌,实际上是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为培养他的个人势力,用军费在哈尔滨办的海军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结识了许多进步同学和进步人士,如中共地下党员傅天飞和中共地下工作者、数学老师冯仲云。由于学习的驾驶专业不是舒群理想所在,最终弃学另就他职了。才华常常萎谢在过多的温暖里,而酝酿英豪的地方却是波涛的命运痛苦的摇篮。
  一个志向远大,信念坚定,追求光明的舒群
  舒群先生1932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在第三国际中国组。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洮南情报站站长,同时参加东北抗日救亡工作。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他在哈尔滨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奔赴抗日前线。在此期间舒群结识了哈尔滨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罗烽及左翼文化人塞克、三郎(萧军)、悄吟(萧红)、白朗等。1932年至1934年,舒群在《国际协报》《东三省商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刊上,发表了《旅程之一页》和《流浪人的消息给松江水的三郎与悄吟》等大量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这些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者的残暴和黑暗,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展现了进步青年的爱国热情。
  1935年,舒群在上海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没有祖国的孩子》,1936年刊于《文学界》杂志上。《没有祖国的孩子》在舒群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五四”以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这部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当时上海文坛的震惊与共鸣,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6年,舒群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其间发表了短篇小说《沙漠中的火花》《蒙古之夜》《做人》《萧苓》《回到哈尔滨去做人》《已死的与未死的》,独幕话剧《过去》,长诗《在故乡》等作品。
  1937年,舒群任八路军总部随军记者兼任朱德总司令的临时秘书工作,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1938年2月,任弼时同志派舒群去武汉,与丁玲共同创办了《战地》杂志。这期间,舒群与罗烽、罗荪、王莹、适夷、锡金共同创作了三幕话剧《台儿庄》,与罗烽、荒煤、宋之的共同创作了四幕话剧《总动员》,独自出版了报告文学《西线随征记》等。
  1939年舒群在《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文艺阵地》《国民公论》《广西日报》副刊《漓水》等报刊上发表了《血的短曲之七》《血的短曲之八》《一位工程师的第一次工程》《画家》《祖国的伤痕》《海上之友》等大量散文、小说和随笔。
  1942年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主编、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系主任,参与并协助毛泽东同志筹备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同时积极执行并认真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1944年初,党组织为了锻炼舒群同志,派他到三五九旅,参加了南泥湾的开荒运动。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以延安鲁艺的同志为中心,成立了有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著名工作者参加的东北文艺工作团,舒群任团长,并率团赴东北接管和组建一些重要的文化部门。在舒群领导下,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舒群任厂长。同年,出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主任、东北大学副校长、东北文协副主席等职。
  一个赤胆忠心,爱党爱国,笔耕不辍的舒群
  1931年初,舒群在朋友的帮助下,到哈尔滨航务局任俄文翻译。8月15日,《哈尔滨新报》创刊了。这是中共北满特委组织领导的一家公开报纸,它以民办报纸的面貌出现,及时向读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呼吁各界人民群众团结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副刊《新潮》联系了很多青年文艺工作者,他们在敌人严酷统治下,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敌伪及其他报刊,进行隐晦曲折的抗日宣传,用正义、热血和生命写下了不少反满抗日的斗争诗篇。舒群就是这些进步青年文艺工作者之一。他常在《哈尔滨新报》副刊《新潮》上发表诗歌、散文。后来,被聘为这家报纸的通讯员。此外他还在《哈尔滨画报》发表文章。
  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舒群参加了抗日义勇军,任中尉,奔赴抗日前线。1932年经陈仕卿介绍,参加第三国际情报组织。1932年8月舒群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用笔名“黑人”在《国际协报》《东三省商报》《哈尔滨日报》《大同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文。年底被派往吉林洮南任第三情报站站长。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作掩护,为第三国际做情报工作。1933年7月,由金剑肃、罗烽发起组织成立了“星星剧团”,主要团员有黑人(舒群)、三郎(萧军)、悄吟(萧红)、刘莉(白朗)、洛虹(罗烽)等。该剧团在黑暗的时刻,突然出现于沉寂的哈尔滨,它的使命就是凭着那些微弱的光辉,将抗争的呼声贯注于人们的心中。
  一个刚直正义,求真求实,忠贞革命的舒群
  1934年3月,舒群到青岛任《磊报》编辑,当年中秋节刚过,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舒群入狱。1935年春,出狱后舒群几经辗转到上海,在法租界租房居住。与舒群住在同一楼上的作家白微,看了舒群正在修改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小说稿后,赞不绝口。白微把稿件送给周扬帮助修改。此后,舒群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底,舒群恢复了党的关系。
  1936年1月,在周扬的帮助下,舒群的短篇小说《邻居》《我们沉痛的纪念》在《文学大众》第1卷第1期发表。5月1日,在全国性文学刊物《文学》第6卷第5期上发表《没有祖国的孩子》,并开始用舒群作为笔名。小说发表后,在上海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周扬、周立波等人给予高度评价。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东北抗战情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篇小说被改编成剧本、连环画,并翻译成俄、朝文本。6月10日,舒群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发表了短篇小说《蒙古之夜》;6月25日发表了短篇小说《回到哈尔滨去做人》;7月1日发表短篇小说《已死的和未死的》;7月10日发表短篇小说《萧苓》;8月10日作长诗《在故乡》;8月16日出版发行了歌颂东北抗联的创作长诗《兴安岭的风雪》; 9月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由上海生活书店印刷发行;12月20日,发表中篇小说《老兵》。
  1937年,舒群到山西前线的八路军总司令部工作。任随军记者,兼任朱德总司令临时秘书。这一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战地》。
  1938年初,去武汉与丁玲创办《战地》杂志。5月发表短篇小说《血的短曲之一》《血的短曲之二》;6月出版了报告文学《西线征记》、三幕话剧《台儿庄》;7月7日,四幕话剧《总动员》由上海杂志公司刊行。1939年,舒群到桂林,他在《中学生战时半月刊》《文艺阵地》《国民公论》《广西日报》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及随笔。如:《一位工程师的第一次工程》《画家》《海上之友》《祖国的伤痕》等作品。舒群受李克农指派做桂林办事处与朝鲜义勇队的联络工作,并帮助他们演出了金昌满编排的《朝鲜的女儿》。1940年春,周扬派舒群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在延安,舒群加入了“九一八”文艺社。9月底他的小说集《海的彼岸》出版,其中收录了《手铐》《夜景》《渔家》《祖国的伤痕》《海的彼岸》等。1941年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何凯丰派舒群任《解放日报》四版(综合版)主编,并参加了《白毛女》的编排和组织领导工作。1942年舒群参加了筹备延安文艺座谈会工作。在延安,他为党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文艺骨干,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作出了贡献。1943年,舒群到三五九旅开荒生产。舒群结合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的体会,3月25日写了《必须改造自己》(思想杂谈),3月31日于《解放日报》副刊《文艺》发表。1944秋后,舒群同志调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文学系主任。在任期间,他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工作者,还团结了一大批教师、作家。
  一个淡泊名利,善良质朴,胸怀博大的舒群
  抗战胜利后,舒群返回东北。根据党中央宣传部的指示,组建挺进东北文艺工作团,舒群任团长。1945年10月,舒群带领工作团到沈阳,他们深入到群众中进行演出,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中共东北局宣传部部长何凯丰派舒群跟随东北局文工团从沈阳撤到本溪,任东北大学副校长。长春解放时,组织派他负责接收“满映”(电影制片厂),兼任厂长。后任中共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主任、东北文协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舒群曾多次回到哈尔滨等地体验生活,目睹了广大贫苦农民斗争地主富农、土地改革等运动。使他体会到了党的领导力量和群众斗争的力量。同时也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此间,他先后发表了《我所见的红军》《沈阳漫记》《不朽的笔墨》《今天的日本人》《日本鬼子留下些什么》《记一个女学生》《“八一五”致苏联作家信》《评〈无敌之勇士〉》等作品。
  1950年11月,舒群以作家身份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体验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撰写了长篇小说《第三战役》。1951年回国,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1953年,任鞍山大型轧钢厂工地党委副书记。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这一代人》。10月发表了《我的女教师》(短篇小说集),共编入8篇作品《我的女教师》《童话》《一夜》《歌谣和口供》《我所见的红军》《阿·米·马尔钦柯专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总顾问》。
  正如舒群先生自己所言:“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是站在那个时代前列的战士”。舒群先生正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革命战士,是东北作家群的组织者、缔造者、核心带头人,是中国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巨人。他在五十几年艰辛而坎坷的文学道路上,创作了四百多万字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著名学者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值此舒群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每一个作家都要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学习舒群先生的优秀品格,为繁荣祖国的文学事业而努力拼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