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荒山变“绿色银行” 乡亲喜摘“金疙瘩”
通河县大榛子产业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增收富民路越走越宽广
文章字数:1521

  

大榛子丰收了,乡亲们笑了。  
  徐研 本报记者 罗彦坤文/摄
  金秋时节,通河县大榛子喜获丰收。乡亲们忙着到“绿色银行”提现,满树“金疙瘩”出了山林就进车间,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加工成即食休闲食品,销往全国。
  近年来,通河大榛子凭借优良品质,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并一举成为通河县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对接了“农头工尾”,通河大榛子驶入产业化发展快车道,开启了广阔的增收富民路。
  生态产业化
  开启绿色富民路
  用手轻摇树干,沉甸甸的榛果随之落下。通河县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民指着身旁的榛子树告诉记者:“这棵树已有13年树龄,每株挂果10斤不成问题,亩收益轻松过万元。”
  通河县地处北纬45°优质农产品黄金带,森林覆盖率74.6%,“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湿地和草原”的特有资源禀赋,为形成大榛子产业基地提供了先天条件。
  通河县康源大果榛子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县最早开始种榛子的经营组织,如今,全县大榛子种植基地已达20个,专业种植合作社有28家,种植户多达6800余户。随着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大榛子产业优势日益显现。
  乡亲们在榛子树下养殖溜达鸡、林地鹅、林下猪,种植中草药,通过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运营、产业化发展,通河大榛子“盘活”了相关特色农、林、牧产业,一盘生态产业化的“大棋”频频落子,围绕着这一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展开布局。
  今年,通河县以大榛子协会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干果、榛子酱、榛子油、榛子糖果……大榛子产品推陈出新,迅速形成市场影响力。郑民说:“黑土地农产品质量不是吹出来的,通河大榛子,只要尝过就肯定能成‘回头客’,这从今年暴增的订单就能看得出来。”
  产业生态化
  守牢“绿水青山”
  秋季摘果是一年最忙的时候,大榛子生产从早春就开始了。郑民告诉记者,乡亲们从每年3月冰雪还没化尽就开始忙碌,育苗、栽树、剪枝……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每项技术都有专业队伍,这支技术队伍都是由最早加入合作社的社员组成,大家熟练地掌握了一整套生产技术。
  如今,随着大榛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通河大榛子”苗木植入木兰、依兰、尚志等周边县(市),最远到了大庆,各地纷纷从通河请技术顾问,仅此一项,乡亲们赚到的“技术钱”就不少。 
  为了提升栽培成活率,通河县大力培育抗寒、抗病能力更强的“本地苗”,牢牢握住种质资源。“5元钱一棵苗,每株成树下一年能薅出十几棵苗,收益比卖果不低多少。榛子树龄50年,妥妥的‘绿色银行’。”郑民说,产业兴旺带来多重收益,同时也激发了乡亲们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通河大榛子推广种植,不但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收获了看得见的生态效益。随着荒山造林面积增加,凡是种了榛林的山坡,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绿水青山”成就了“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又保护着“绿水青山”,乡亲们走出了生态保护新路。
  迈向品牌化
  擦亮“金名片”
  通河县富林镇三宝村庆秋田食品加工厂的晾晒场上,铺满了刚刚收获的榛果,远远望去一片橙黄。“通河大榛子品质好,通过加工才能卖得更好,如今有了自动化生产线,产能上去了,承接全县乃至周边县(市)的榛果加工环节都没问题。”郑民说,刚摘下来的大榛子需要晾晒一周再上生产线,自然晒干的榛子口感更酥脆、味儿更香。
  该厂依靠通河县投入乡村振兴资金建设,变传统炒制为蒸汽烘焙,进一步提升通河大榛子干果品质。加工厂注册了自有商标,确定了专属包装,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指着厂房内一侧的空地,郑民告诉记者,今年加工厂还要再上两套加工设备,这样产能就会翻番,并能满足市场、消费者对产品更细化的需求。
  通过延链、强链、增加新品类等系列产业升级举措,通河大榛子迈上高品质、高标准发展之路,带给农户的是更多附加值。乡亲们守着“绿水青山”,擦亮通河大榛子这张闪亮“金名片”,闯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