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鸡冠山下飘稻香 乡村品牌名头响
木兰县依托红色根脉走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之路
文章字数:1561
  “抗联稻田”。
  王冠 崔小婷 本报记者 罗彦坤
  9月冰城,稻熟飘香。木兰县鸡冠山脚下“广信村三门徐屯红色抗联小镇”热闹非凡,彩色稻田呈现一派丰收景象,村内的“抗联粮店”已经预售新米。根植“红色沃土”,木兰县走上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之路,乡亲们又多了一个增收好项目。
  近年来,木兰县夯实党建引领、促进文化赋能、实践乡村振兴,将建国乡广信村建设为中组部评定的“组织振兴、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打造了集红色文化教育、旅游开发、生态农业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本。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红”起来
  木兰县建国乡广信村背靠鸡冠山,抗战时期,广信村是进入鸡冠山“东北抗联第三军”密营的门户。在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中,木兰县举全县之力发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建立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再现了蛇形交通壕、木刻楞、地窨子、马厩、烘炉等生产、生活和战斗场景,打造了多个“网红打卡地”。
  随着抗联故事的逐步挖掘,当年村民为东北抗联送粮、送酒、送消息的事迹,得以深入挖掘整理,并记入“村史”。当年密营集市“热闹街”上的那些山珍、果菜等土特产又重回人们视野。
  广信村党支部带领乡亲们复建了“抗联驿站”美食广场,并推出一系列纯正的农家菜肴,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和“舌尖享受”。其中,柳家酒坊是村内的百年酒坊,当年抗联战士就是凭借这里的烧酒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广信村对柳家酒坊进行了复建,酒窖揭盖儿时,满村飘酒香。
  广信村在党建引领下,逐步激活红色资源,塑造了一张县域“金名片”。
  文化赋能,乡村产业“火”起来
  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给文化助力。有了红色文化深厚底蕴为依托,“抗联小镇”产业兴旺这块“基石”越筑越牢。
  “从入夏到深秋,进村的游客不断流儿,平常有二百多人,到了周末能来五六百人。”广信村党支部书记赵爱成告诉记者,村内的一花一树都有收益,万寿菊、蓝靛果……家家户户都有分红。重要的是,每一项产业都能讲出红色故事,乡亲们是参与者,更是讲述人。
  入秋以后,村里最火的当属“抗联粮店”,进村的游客几乎都会在此驻足,吸引他们的是当年抗联战士肩拉锄犁开垦耕种的一块“口粮田”,产自这块田的有机大米每斤4元,包邮到家。赵爱成说:“这片稻田共700亩,能年产30万斤米,目前已经预售过半了。”
  指着即将收获的“抗联稻田”,赵爱成告诉记者,稻田引进的是“绥粳9”长粒晚熟优良品种,稻田画部分的彩稻应用的是方正县富硒稻米技术,稻米品质可与‘稻花香’媲美。”
  为了尽快建立品牌,广信村今年成立了木兰县鼎克商贸有限公司,将庭院经济纳入统一管理,注册了“英士乡红”商标,涵盖粮、油、果、菜等60余种农副产品,乡村自有品牌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名头越来越响。
  同时,广信村还与省内多家高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将来自院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对接到农家院,油豆角、“乳黄瓜”扎根小菜园,成为庭院经济新的增长点。
  治理有效,小村日子美起来
  自从踏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产业路,广信村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曾经的“脏乱差”被绿树红花、蓝瓦灰墙所取代,乡亲们比着谁家更美、游客更多。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指引下,村民自发达成共治,合力擦亮了和美乡村底色。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魂,内生动力是根,说到底这都属于‘抗联精神’,不服输、力争上游正是生活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乡亲们的优秀品质。”木兰县委宣传部部长郝东生说,“抗联小镇”的建设还在进行,广信村“红色景点”也将一个接着一个开放,随着英雄故事的不断挖掘,“抗联小镇”的红色IP将逐步释放量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木兰、了解木兰、爱上木兰。
  下一步,木兰县将通过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促进文化传承,在红色文化挖掘和保护中,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红色故事深入人心,建立起红色文化和产业振兴间的有效衔接,让鸡冠山抗联红色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让乡村振兴建设更加多姿多彩。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