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汇英才聚势能激活创新引擎
哈尔滨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打造“创新引领之都”
文章字数:6523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鸟瞰。     
  哈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深哈产业园云集众多科创企业。 
  数字龙江体验中心展馆内的5G智慧园区。 
  福特汽车生产线机器人正在组装汽车。 
  坐落于哈经开区的中国云谷。 
  本报记者 姜雪松 张焱/文 韩伟 刘洋 孙岩/摄
  2023年6月9日,“龙江三号”在酒泉发射成功。这一刻,冰城科技再度闪耀浩瀚太空。
  “龙江三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是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这颗凝聚着冰城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心血的试验卫星,突破了再生式低轨星地高速通信等关键技术,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展示了冰城科技征服星辰大海的力量与雄心。
  近年来,哈尔滨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四个面向”,坚定落实“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奋力打造“创新引领之都”,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显著提高,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井喷”增长

  测试单机组件性能、舱段装配、平台装配、载荷装配、帆板装配……8月1日,记者走进位于哈尔滨新区的工大卫星产业基地,见证了一颗卫星从零件到成品的生产全过程。
  工大卫星成立于2020年12月,是哈工大卫星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组建。该团队是我国高校中最早系统性从事小卫星技术研究的科研团队,深耕小卫星领域近30年,是我国卫星技术创新的“国家队”之一。
  背靠哈工大强大的卫星技术团队,工大卫星成立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承担近百颗商业卫星的研制任务。工大卫星着力发展标准化产业链配套体系,目前已与全国50家、省内15家产业链企业建立黏性合作关系,同时吸引更多省内外企业汇聚哈尔滨新区,成为新区卫星产业链中的领头羊企业。
  作为我国商业卫星领域异军突起的新秀,工大卫星发展迅猛,已具备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批量化设计、制造能力,可提供国内领先的整星在轨交付服务。在哈尔滨市的跟踪服务下,工大卫星于2022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作为一家成长中的科技企业,我们强烈感受到哈尔滨市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企业的决心。”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群说,“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就是一张‘入场券’,不但会给初创企业带来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也会极大地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话语权。”
  工大卫星以火箭速度拿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过程,正是哈尔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井喷式”增长的一个生动见证。
  近年来,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取得突破性成绩。高企数量连续三年“井喷式”增长。2020年和2021年,全市高企数量增至1182户和1751户,分别净增370户和569户,同比增长45.6%和48.1%,增速分别在国内副省级城市排名第3位和第1位。
  2022年,全市高企数量净增551户,总数达到2302户,同比增长31.5%,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并实现县域高企全覆盖。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对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43%。
  “哈尔滨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着力建设创新龙江’和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着力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工作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宋博岩说,“我们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增长为突破口,重塑竞争新优势,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整体提升创新能力,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未来产业,为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紧盯关键变量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8月31日,一场牵动深哈两地、以“产研融合·智创南岗”为主题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在南岗区举行。由哈工大、哈工程、深圳驻哈企业等35家单位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正式成立。南岗区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对接融合新模式,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集聚新动能新优势,为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的行政区,南岗区坐拥13所高校、3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科教资源富集、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名列前茅,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如何将强大的科研实力、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南岗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重点攻坚的破题项目。
  “南岗区创新谋划实施了‘扩工业、复商业、强科技、兴金融’发展战略,明确将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成立‘强科技’工作专班,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努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示范区。”南岗区委书记李思远说。
  南岗区“科创战略”的发力正是哈尔滨打造“创新引领之都”的一个缩影。“到2026年,哈尔滨将建设成为东北亚科创中心城市,进入国家新一轮创新型城市行列。”2022年底,《哈尔滨市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出台,对未来五年哈尔滨市创新发展进行全面谋划和布局。
  一座城市对创新的重视,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抱负,最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
  “要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成为哈尔滨振兴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宋博岩说,“哈尔滨要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催生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持续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奋力跑出创新引领发展的加速度。”
  哈尔滨科教资源富集,创新土壤肥沃,拥有哈工大、哈工程、哈兽研、703研究所、哈电、哈飞等一批创新实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全市各类创新平台达到800个,集聚科技人才近万人。
  近两年,哈尔滨市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东北三省唯一的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哈工程极地环境模拟与测试等三个大科学工程在积极谋划申建中;哈工大先进焊接、哈医大寒地心血管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相继获批;哈尔滨连续承办七届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圆桌会议,成为全国对俄科技合作最活跃、对俄科技合作服务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确定科创核心

  打造“创新引领之都”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近年来,哈尔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东北振兴重要指示精神,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明确了打造“创新引领之都”的发展目标,推动形成“两区+四圈+两园”的创新体系新格局。
  “两区”即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主要通过技术示范+政策创新,打造技术、人才、资本高度集聚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四圈”即哈工大智谷、哈工程创谷、黑科大龙江碳谷、哈兽研国际生物谷四个环大学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通过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城市景区融合联动,打造环境优美、配套完备的科创企业最佳首选地。
  “两园”即南北科技合作样板深哈产业园和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通过项目带动、龙头引领、产业集聚,打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
  松江北岸,一座科技创新城正在加速崛起。在哈尔滨新区智谷二街,一片包括厂房、综合楼、宿舍楼的建筑群拔地而起,这里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哈尔滨电子材料产业园。
  电子材料产业园由同创普润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共引入包括超高纯金属铝、钛、铜、锰等金属材料提纯、制备及铝靶材生产线在内的十条产线,形成从原材料制备到超高纯靶材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哈尔滨的科技底蕴和创新环境吸引我们前来投资创业。”哈尔滨同创普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启明说,“创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打破美日封锁,填补我国超高纯金属材料制造的空白。2026年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形成5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科技赋能,创新不停。近年来,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在哈尔滨取得突破,从白鹤滩水电站右岸14号机组成为全球首台满负荷运行发电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到中国首次实现星地激光链路通信,再到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哈尔滨市以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担当”。
  厚植双创热土

  “创新+金融”构建科创生态圈

  盛夏时节,万物生长。
  位于哈尔滨新区乐业镇青年村的千亩大豆田内,一架无人机正在一望无垠的碧绿农田中喷洒杀虫剂。
  “有了这款惠达植保无人机,我们喷药再也不愁了。”融沃(黑龙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宫庆年说,“用无人机喷洒杀虫剂比人工省时省力,不到6小时,1000亩大豆田就可以喷洒完毕。”
  让宫庆年赞不绝口的无人机正是黑龙江惠达科技推出的最新款智慧农机。惠达科技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智能设备供应商。公司现有员工600人,研发人员占50%,近三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金额1.6亿元,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2021年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惠达智能装备系列产品已在6万多个合作社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家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惠达科技始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成长初期,曾得到哈尔滨市科技风险基金的扶持,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投保贷联动支持的科技企业。
  “惠达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科技风险基金提供的‘金融活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黑龙江惠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初海波说,“哈尔滨市无微不至的科技金融服务,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实业报国的信心。”
  重创新、轻资产的科技企业,其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哈尔滨市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搭建起技术与资本、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的桥梁,共同打造紧密协同、优势互补的科创金融生态环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才能畅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在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有力指导下,哈尔滨市坚持发展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设立哈尔滨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打造了集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贷款担保、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及科技项目评估评价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相融合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吸纳八方人才

  点燃高质量发展澎湃引擎

  哈尔滨着力优化政策和服务软环境,出台“人才新政30条”等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全、目标准的政策措施,为来哈工作的各类人才提供广阔发展舞台,让哈尔滨成为新时代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家乡情怀一直萦绕在心,2020年我们小团队决定回家乡创业发展思灵机器人北方总部。面对投资人的不看好,我们始终坚信哈尔滨是创业者的沃土。”思灵机器人副总裁、哈工大德国校友会秘书长邵文迪说。
  今年初,哈尔滨“人才新政30条”发布,对支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出“重金悬赏”。此举意味着冰城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汇聚全球英才建设“创新引领之都”。
  “思灵机器人”是全球领先的AI智能机器人明星企业。2020年8月,在哈尔滨设立思灵机器人北方总部。“哈尔滨有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哈尔滨新区和深哈产业园优良的政策构建了适宜团队成长的土壤和生态。”邵文迪说,对高新企业来说,“人才新政30条”堪称是一场“及时雨”。
  据初步估算,“思灵机器人”可以享受创业补贴、人才引进、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方面政策,补贴补助可达数百万元。除此之外,“人才新政30条”在家庭生活方面也为团队成员在配偶工作、子女教学、医疗、安居等方面作出了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彻底解决了团队成员的后顾之忧。
  “哈尔滨‘人才新政30条’已成为我们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条件,同时强化了我们持续加大投入的信心。”邵文迪说,“公司将制定专项招聘,招募包括德国专家学者在内的全球行业顶尖人才来哈工作。”
  在金融支持和人才新政的全方位措施激励下,哈尔滨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环境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创新能力稳居国家第一方阵。
  近三年,哈尔滨市高企年均增速30%以上,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催生出海邻科、新光光电、工大卫星等一批充满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引进华为、百度、浪潮等头部企业落户哈尔滨新区,推动模拟芯片设计国内第一的圣邦微电子公司在哈设立研发总部。
  “我们牢固树立‘店小二’服务理念,通过常态化走访调研、包联服务、一把手走流程、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形式开展政商交流,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宋博岩说,“同时构建多元的科技金融体系,通过实施政府基金股权投资、科技保险保费补贴、科技贷款担保及担保费减免、科技企业贷款贴息等一系列扶持举措,形成‘投、保、贷、贴’联动的服务品牌,全方位支持高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推动下,哈尔滨持续迸发创新活力,处处涌动着科技的创新春潮。
  创新引领大潮奔涌,千帆竞发奋楫者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哈尔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持续在开辟新赛道、催生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上聚焦发力,做实做好“培育壮大新字号”大文章,奋力建设“创新龙江”、打造“创新引领之都”,点燃高质量振兴发展的澎湃引擎。

  哈尔滨市2022年科创建设亮点

  打造“创新引领之都”

  哈尔滨市编制了《哈尔滨市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围绕总体发展目标,未来五年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科创中心城市,并确定了35项具体创新指标。
  建设哈大齐自创区哈片区

  2022年5月,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市科技局会同哈尔滨高新区精心编制了哈尔滨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哈尔滨片区GDP达到17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亿元。
  智能农场创新平台获批

  《哈尔滨市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工大智研牵头创建的“智能农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科技部批复,是东北地区及农业领域首个此类平台。截至目前,哈尔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89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近460亿元。
  打造南北科技合作示范样板

  科技部将支持深哈产业园建设纳入“科技赋能东北振兴”行动计划,助力深哈产业园成为南北科技合作示范样板,省市正争取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落户深哈产业园。哈尔滨市积极推进第一届深哈产业园创新论坛,为深哈产业园建设持续注入科技动力。
  规划环大学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

  综合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分布、区域发展需求等因素,整合相关院所周边土地及楼宇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环哈工大(工大智谷)、环哈工程(工程创谷)、环黑科大(龙江碳谷)、环哈兽研(国际生物谷)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
  携手哈工大共推市校合作

  2022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深化市校合作会议,双方签署《推动哈尔滨市振兴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深化市校合作协议书》,成立了“市校合作领导小组”,以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促成哈工大与建龙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哈投资建设总部研发基地。
  开创对俄科技合作新局面

  成功举办第七届中俄高技术应用开发科技合作圆桌会议国家级活动,推动形成了国内南北互动协同开展对俄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局面。市科技局首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正式成员,同时也是中国唯一地方城市代表,参加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二十六届例会,就举办中俄科技交流合作活动汇报发言。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井喷”
  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井喷式”增长。2020和2021年,全市高企数量增至1182户和1751户。2022年,高企数量净增551户,总数达到2302户,并实现县域高企全覆盖。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1%,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优化科技营商软环境

  以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为抓手,聚焦创新创业活跃度指标提升,累计发布16个政策性文件,推出11项创新举措,各项指标数据稳步提升,创新创业工作在全省营商环境擂台赛上连续三个季度获得第一名。

  获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哈尔滨市科技战线积极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构建“1+1+8+4”学习体系,紧紧围绕“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这条主线,投入到经济发展主战场中。市科技局科技规划与资源配置处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