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5日开始,五常市集中安置点的志愿者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疏导者,更是受灾群众的“家人”——
25名志愿者的五天五夜
文章字数:2100

   分发救灾物资。 
    为群众换药。 
  打扫安置点房间卫生。 
   陪小朋友玩耍。 
  连夜分发被褥。 
  安抚转移群众。 
  本报记者 万佳文/摄

  “先把行动不便的老人用轮椅抬进来。”五常时代学校集中安置点负责人、五常市铁路学校校长张晓红带领学校24名先锋志愿者,贴心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大家庭。
  8月4日,五常市教育局党委发出了让临时安置点“温暖如家”的号召,五常市铁路学校迅速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晓红为组长,24名教师主动加入的“铁路救灾突击号”志愿小组,积极投身到救灾安置战斗中。
  从那时起,这25名志愿者连续多日穿梭在多个救灾安置点,为200多位受灾百姓搭建临时的家。也正是从那天起,张晓红每天利用工作空隙时间,将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地记录下来,特别是那些让她感动的瞬间。
  穿梭在集中安置点的“救灾突击队”
  “我记得很清楚,4日下午我在工作群发出通知后,不到20分钟,就先后有20多名同事主动报名参加。”张晓红说,第二天一大早,突击队队员李洪伟、王磊、罗万超、曹海龙、杜永刚5名同志率先到雅臣中学安置受灾群众、分发物资。为了赶在受灾群众来到之前把被褥、生活用品都准备好,志愿者连夜冒雨卸物资。在日志里,张晓红写到:“5日深夜,宋立明、赵奎、张得志、李晓东、白云涛等多名男同志,顶风冒雨到五常市第一中学校装卸分发物资。”
  8月6日,连续两天深夜卸物资没有休息的突击队员们已经熬红了双眼,但是面对彷徨无助的受灾群众,他们一刻没有停歇,手脚更加敏捷。面对不断到来的受灾群众,志愿者们一边安抚,一边有序安置。“大娘,您住这儿,这是面包和水,这是手机充电器,这是热水,有事您喊我,大点声……”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志愿者们的嗓子沙哑了,有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但是即便如此,面对受灾群众期盼的目光,志愿者们一直忙碌到深夜。“我记得,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见了我们眼泪就下来了,他说终于看见亲人了。”张晓红说,经过连续多日的奔波,这些受灾群众都迫不及待地向他人讲述这几天的遭遇,我们就耐心地倾听,缓解他们的焦虑。
  志愿者化身“万能工”,洗脚上药哄娃啥都能干
  8月7日,突击队队员又接到任务,他们第一时间赶到时代中学临时安置点,负责接收沙河子镇转移下来的受灾居民。“发放物资,安置住宿,联系医生,粘贴寝室标牌,打扫卫生,室内外消毒……他们一个个都成了‘万能工’,扛起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任务。”张晓红在日志中写到,后勤主任宋立明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他却坚持与小伙子们一样奋战在一线。杜永刚老师把不到周岁的孩子托付给亲人,全天候扎在安置点。张雅楠老师总是第一个到安置点,及时给安置点群众发放餐食。石志新老师顾不上家里90多岁的老父亲,却关心照顾着受灾群众。
  “在200多名受灾群众中,一半以上是年纪较大的老人,其中还有行动不便的。”张晓红说,安置点的房间一般都有7张上下铺,最多可以安置14个人,但是我们考虑老人年龄大,行动不方便,一个房间一般只安排住7个老人,而且都把他们安置在下铺,年轻人住上铺。对于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我们给配备了轮椅,由志愿者服务到床头。还有几个年轻人因为在洪水中行走扎破了脚,我们每天都给他们换药。
  记者看到,在东楼一楼,依次有医务组、物资保障组、物资储备室等应急保障部门,来自五常市沙河子镇大柜村大柜屯的160多名受灾村民就生活在这里。每个房间内左右两侧各有三排上下铺,下铺都铺着统一发放的被褥和生活用品。有的村民在床上休息,有的在走廊溜达,也有的在给亲人打电话。
  “在安置点有一个3岁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一直哭闹,我们年轻的于雪老师就耐心地给他讲故事,还自费给孩子买了好多小玩具。”张晓红说,这些受灾群众来的时候基本都是满身泥土,尤其是脚上踩的都是泥巴。有一天,吕红梅老师看见一位老大娘腿上、脚上都是泥,就主动打来水,帮助老大娘洗脚,在清洗过程中看见大娘腿上有伤,又找来医务组工作人员帮忙换药,就像照顾自己的妈妈一样细心。寇长凤老师还给年老的爷爷奶奶洗衣、刷鞋……志愿者们都是默默地做着各种这样的小事,他们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10名党员撑起的“抗洪一线临时党支部”
  在25名志愿者中,有10名共产党员。“我们这10名党员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张晓红说,看到受伤群众行动不方便,党员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便盆等生活用品。为了安抚受灾群众焦虑的心理,党员还主动和受灾群众谈心,做好心理疏导。
  “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我们这些党员总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有问题的时候,大家会积极协调,尽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张晓红说,这10名党员自发组建“抗洪一线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让群众有了主心骨。“我们穿着的统一的蓝色志愿者服装,是之前读书会统一的衣服,衣服的后面写着‘共好’两个字,我觉得跟我们现在的服务也特别搭,不管是我们,还是受灾群众,大家都要好好的。”张晓红说。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名干部一座堤,虽然这里没有惊涛骇浪,没有生命安危,但是“铁路救灾突击号”的志愿老师,在点点滴滴上身体力行,在细小细微处尽职尽责,他们把灾区群众当做学生一样照顾,当做亲人一样关爱。他们只是众多志愿者服务中的一小部分,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群体,让受灾群众感受到融融暖意。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