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冰城之光·好官杜刚”系列报道
百炼成“刚”
——从同事、母亲、妻子眼中折射杜刚的精神世界
文章字数:1702
  孙姬 石立强 本报记者 姜雪松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杜刚喜欢吟诵的一句诗,也是他的政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整洁的书桌、挺拔的绿植、分类清晰的文件、溢出书柜的图书、巨幅的道里区行政地图……同事在整理杜刚办公室时,眼前的一切令人睹物思人。
  杜刚2020年担任道里区临空产业发展局局长以来的工作日志有十几本之多,它们被整齐地码在办公桌上。每一本日志都写得密密麻麻、满满登登,工整隽秀的字迹体现着他对工作的认真细致和担当尽责。
  在办公室的角落里,有一张值班床,床下是一年四季常备的雨披、迷彩服。泛旧的床单、斑驳的雨披见证着杜刚坚守过的一个个加班之夜……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杜刚始终以身作则正官风、严格自律作表率。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纵使生命戛然而止,天地间依然永驻一名共产党员百炼成“刚”的浩然正气。
  刚正清廉 同事眼中的杜刚
  在同事眼中,杜刚永远是那个爽朗乐观、整齐利落、纯朴热情、刚正清廉的“爱杜”。他待人如春风拂面,对己则近乎严苛。
  “I do”是挂在杜刚嘴边的口头禅,意思是“我乐意”,这也是他对别人劝他“别太辛苦了”的标准回复。久而久之,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爱杜”或者“阿杜”。
  熟悉杜刚的同事说,“爱杜”的一条棉裤能穿上10年,鞋开胶了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修好继续穿。杜刚帮助榆树镇新乡村农户引进蝴蝶兰种植基地,去调研时农户执意要送他两盆兰花,他却以“君子爱兰,取之有道”婉拒。
  杜刚生活节俭,几年也买不了件新衣服,妻子侯艳实在看不下去了,张罗着给他买了件新外套。一次,杜刚午夜巡查时发现了一处小的火点,他二话不说停下车就跑去灭火。
  当火点被扑灭后,杜刚才发现衣服被烧出了窟窿,皮鞋也被泥土包裹得严严实实。他笑着说:“我们用最小的代价保住了道里的碧水蓝天。”这件烧坏的外套,他一直放在办公室,始终没敢告诉妻子。
  在区政府办公室联络员陈怀玉看来,杜刚堪称是最“费车”的领导了。在杜刚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之后,经常一天驱车200余公里,在新发、新农、榆树、太平镇调研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
  “他原来的二手宝来开废了,实在修不起,又花5万元换了一辆二手雅阁,就是看中了这车的便宜和省油。”陈怀玉说,“杜区长派我外出办事,都是开他的车,每月车补根本不够油钱,都是他自掏腰包。”
  陈怀玉回忆:“和杜区长下乡,他总是叮嘱我买几个烧饼再带一保温杯热水。调研检查每到一处,杜区长从不接受吃请,赶上餐点就和大家一起去食堂;赶不上,就在车上就着热水啃几口冷烧饼。他总是说,咱们到基层是来解决问题的,千万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就算是嚼着冷烧饼,杜区长也能谈笑风声,调动起身边每一个人的热情。我从他身上学到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陈怀玉说,“遇到工作困难的时候,他总能做到不急不躁,井井有条地处理。他常说,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用别人的感受去处理事情,只要多为他人着想,就没有化解不了的难题。”
  道里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焦坤与杜刚共事10多年,一提到这位集领导和朋友于一身的“暖男”,她就止不住要流泪:“我比杜刚小10岁,一直视他为兄长,他对同事的关心无微不至。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他的言传身教让我一生受益。”
  杜刚去世前几个月的一天,焦坤20时到单位加班,正遇到刚下班的杜刚。她开玩笑说:“杜区长今天走得这么早?”杜刚笑着回答:“今天你嫂子包饺子,我早点回。”一个小时后,正在处理文件的焦坤发现杜刚又回来了,还带给她一盒热气腾腾的饺子。
  “跟着‘爱杜’工作,身累心不累。”曾与杜刚在区临空产业发展局一起工作的张洪彧说,“他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总能把人团结在自己周围,而且特别讲究工作方法。他的以身作则,让你不由自主就兴奋地跟着他投入到工作中了。哈尔滨临空经济区这几年打基础、引项目,发展势头强劲,这与杜刚的勤勉实干分不开。”
  还有一件事让张洪彧对杜刚心生敬意。“有一天‘爱杜’没来单位,我们本以为他去开会或出差了。几天后才知道,原来他的父亲过世了,他处理完后事就正常上班了,葬礼除了家人他谁也没通知。”张洪彧说,“当时正值临空局搭班子、配干部,‘爱杜’看似不近人情的背后,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担当。”
  (下转第四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