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龙江最美退役军人”刘晓明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白山黑水铸英魂 矢志不渝著《族魂》
文章字数:4247

  刘晓明受邀为高校师生作主题讲座。

  本报记者 鞠红梅
  他成长在革命家庭,家族四代从军,用奉献抒写忠诚;他屡次挑战极限、捐赠珍贵收藏,他的传奇人生用公务员、企业家、作家等标签都不足以概括;他就是刘晓明。传承了抗联战士祖父和父亲的红色基因,刘晓明从15岁应征入伍成为青藏高原上的勇敢空军起,忠诚融入他的血液,参军的经历也影响了他的性格和三观,为国为民成为他一生的信念。
  退役后,刘晓明服务国家,传承抗战精神,在行动中彰显红色价值,拓展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广度。2022年八一建军节,刘晓明被授予“龙江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仪式结束后,几十名现场观众争相与他握手:“你是真正的榜样!”他无比感动,数度泪凝于睫:“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小事,却收获这么多认可。荣耀是一种责任,我要坚持做下去,更好地回馈社会。”
  这几天,国内一位知名制片人找到刘晓明,表示看了他写的东北抗联纪实文学《族魂》,觉得故事很好,计划把它拍成电影。几年前,李文歧执导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请刘晓明当顾问,就是用了一些《族魂》里的内容。凡此种种,刘晓明一概不要费用:“只要能宣传东北抗联就行。”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烽火岁月,让那段保家卫国的历史得以传承,让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弘扬。
  练兵场锤炼的勇气:
  在每一个岗位上作出表率
  从1972年到1977年,在海拔3700多米、风沙狂吹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上,空军战士刘晓明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勇气。“风沙太大,经常被吹倒,洗脸时鼻子也经常出血……晚上要进行3次紧急集合。”15岁的刘晓明给父亲讲述初入伍的感受时,抗日时受过伤的父亲刘树林告诉他:“你们再苦也苦不过我们。”了解了父亲的经历,刘晓明再也没诉过苦,“从此后,我的眼前没有困难,什么都能克服。”入伍5年,他荣获三次嘉奖,并在19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5年的军旅生活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退役后,他考入哈尔滨市公安局太平交警大队,工作期间荣获三等功一次。之后他被调入哈尔滨市委政法委、哈尔滨市法院,其间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我是一名军人,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在每一个岗位上作出表率,竭力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在工作满30年按规定退休后,刘晓明又开始了艰苦创业。面对举目无亲,建厂所需事项繁杂、人工费用太贵等问题,刘晓明一个人扛了起来。即使累到坐在道牙子上看所有东西都是斜的、医院将他作为特殊病例时他也没有退缩,参军的经历让他认定“眼前没有困难”。47岁的刘晓明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仅自学了相关法律知识,还学会了电焊、水暖和贴砖。他把卖掉自己房子的钱用于建厂,不够再向朋友借。他从无到有,最终用7个月成功取得了开办药厂的执照。
  抗联烈士后代的使命:
  著《族魂》赓续红色血脉
  星河横流,岁月成碑。无论做什么,刘晓明都没有放弃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之旅。“我是听着父亲讲述的抗战经历长大的,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是我注定要肩负的责任。”2002年父亲去世时,刘晓明就自愿肩负起一个使命——书写族人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
  刘晓明的爷爷刘耀庭自小随父母来到讷河县东龙河镇倭都台屯,于1939年初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与六弟刘景阳一起带头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抗日先锋队,并任第6军军部副官、第12团代理团长。1939年9月在讷东唐火犁屯与日伪军交火,刘耀庭带队冲锋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45岁。
  刘晓明的父亲刘树林22岁随父从军,在1939年12月的一次对日作战中,身中两弹,身负重伤,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直到去世后火化,才在骨灰中发现了这枚弹头。
  “创业身苦,写书心苦,我夜晚写作时常常陷入情节里伏案痛哭。写到小六爷爷的牺牲和侵略者对大姑的残害,悲恸不能自拔。”刘晓明为了这部纪实文学,于2012年和2013年间8次回到讷河,不断寻访还健在的抗联老战士和亲眼见证过历史的老人。“有的老人已经搬走了,我就开车去他现在的住所。我的表哥也帮我找到了一些人,我俩分头采访,再把采访内容互相核实。因为我怕写错,我一定要让落在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
  就这样,刘晓明听到了老人们亲眼见到的小六爷爷刘景阳:“挎着双枪,枪打得准,日本人都怕他。他牺牲后被砍下的人头悬挂在讷河县城的南门上示众……”他也又一次重温了大姑悲惨的一生:年仅13岁遭受日寇凌辱,投河自尽虽被人救起,但却出现精神障碍。后来虽然有了儿女,但还是在讷谟尔河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段历史在书中只有几千字,但我却写了两个月。几度写不下去,含泪硬写。那两个月头发就全白了。”至今说起这段经历,刘晓明还是瞬间泪如泉涌,“这段历史写不写?会不会对子孙有伤害?我思量许久。最终还是觉得应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过去,铭记这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而浴血奋战的抗联战士。”
  刘晓明寻访的还有散落各地的史料。“有位朋友说他曾在一个档案上看到过我爷爷牺牲时全军为爷爷佩戴飘带的记载,但却记不清是在哪里看到的。”刘晓明几经辗转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挨本书挨页翻,最终,在中央档案馆东北卷56册上,找到了李兆麟军长写的“抗联第六军军部关于召开刘耀庭烈士追悼会的通令”和“关于巩固扩大抗日先锋队问题给刘景阳的信”。
  “档案馆的人说‘作为烈士家属能找到这里我们特别高兴,全都给你扫描带走。’”寻访中遇到的很多人都温暖着刘晓明,“2013年我去讷河寻访首支抗日先锋队成立的旧址,泥泞的路连拖拉机也开不进去。原讷河武装部部长、时年63岁的张宝昌二话没说就脱了鞋袜,带着我赤脚前行……”很多人很多事感动着刘晓明,也增强了他完成这部书的决心。
  2014年,25万字纪实文学《族魂》正式出版。书中以刘氏家族抗战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家族举全家之力,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战的悲壮历史,展示了民间视野中的东北抗日联军。这本书已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一些省、市的烈士纪念馆、图书馆收藏。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车红梅在《抗联纪实文学论》一文中写道:“《族魂》的出版是抗联纪实文学领域重要的收获之一。作品撷取了大量东北抗日联军中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第一次披露了李兆麟将军与刘景阳之间的书信往来和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
  202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前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12团团长刘耀庭烈士在列。
  “一个家族有族魂,一个民族更有族魂。中华民族的族魂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族之魂汇聚而成。”刘晓明追忆家族四代百年,深深感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写照,“这是一部连接上一代和下一代的书。希望通过此书让更多的年轻人增加对抗战十四年历史的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红色信仰。”
  奉献融入血脉的信仰:
  传承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
  《族魂》是刘晓明凝聚人生华彩的聚焦点。他在哈尔滨工作期间,曾担任过《长安》杂志、《哈尔滨日报》特约记者,出版了小说《三十步》,写出了《交通民警之歌》,创作了《末等警官》《买了这个》等电视剧本,《末等警官》曾在央视播放。
  文以载道,刘晓明孜孜以求。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响更多人,带给下一代更多正能量。他也希望自己能像电视剧《末等警官》里写的“像太阳一样奉献,像月亮一样明镜高悬”。
  奉献,早已融入刘晓明的信仰。他写书的全部收入都捐赠给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都是走在奉献之路上,无论是影响更多人还是只帮助一个人,他都竭力去做:1995年他通过哈尔滨市宾县新立乡原南阳大队书记匿名捐助了两名贫困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捐赠了10台手动发电机;他为家乡招商引资落户牛家工业园区,又捐赠逊克县一套进口加工设备……
  2017年,61岁的刘晓明自驾3600公里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闯过“死亡之海”的途中,他找到了两株胡杨树标本。这生长在艰苦之地的顽强树种与东北抗联精神是如此契合。刘晓明费尽周折将1.8米高、几百公斤重的标本运回黑龙江,在202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刘晓明将它们分别捐赠给了哈尔滨烈士陵园和讷河市烈士陵园。他还邀请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专门为其中一株标本题写了“东北抗联,精神永存”八个大字,并请人镌刻在了标本底座上。如今,在讷河烈士陵园广场上,千年不朽的英雄之树周围每天人来人往,人们驻足停留、肃立瞻仰。
  2021年,刘晓明整理了13件文物。其中,有爷爷刘耀庭烈士的革命烈士证书、东北军区于1949年发给父亲刘树林的党章,这枚珍贵的党章曾经有人想出资万元收购。他将这些文物都捐赠给了哈尔滨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这些文物放到家里,自家的孩子会更了解祖辈。但是捐出去,会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抗联老战士。我所有的收藏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去收藏。”这些捐献给国家的珍贵文物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刘晓明以红色传人的身份带着革命前辈的殷殷希望,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
  50年“日行一善”的坚守:
  每天都要为别人做点事
  甲子之年的刘晓明慈善温润,把勇于挑战与奋斗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退休后,他不仅学会了驾驶飞机,圆了年少时的飞翔梦;还学会了潜水,借助于在高原当兵练就的肺,潜的深度和时间比年轻人更胜一筹;还考了游艇驾照……
  “我想激励更多的退休朋友逐梦,没想到因此更接近了年轻人。”退休后,刘晓明以每月一两次的频率受邀在原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现珠海科技学院)、哈尔滨卫校等学校讲课。“年轻人很喜欢听我讲各种极限挑战。”刘晓明的军人、警察、法官、作家、创业者等职业体验足以给学生们启发,但他每次还是提前去学生中间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认真备课、有的放矢,像捐献写作所得一样,他将所有讲课费都捐给了贫困学生。
  任何单位有需求,刘晓明都不拒绝。4月16日至18日,刘晓明受讲过党课的尚志市市委邀请,去帮助策划了反诈公益广告;5月10日,他又来到黑龙江工商学院参加“青年思享汇”活动,讲红色基因的传承。
  刘晓明走过80多个国家,无论在哪里,他都坚持助老爱幼、助人纾困……他会去扶起路边倒下的一辆单车、扶起被风吹倒的宣传板、捡起路上一块果皮……就像他持之以恒的捐赠一样,半个世纪来,这样的“举手之劳”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经常在节假日带着礼物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看望慰问老人,他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十几年前,他从第一天用微信起,就再也没改过用户名——“日行一善”,这也是他践行了50年的行为准则。在部队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融入了他的血液,成为了永恒不变的一种信仰。“每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从第一次听到这句话起,刘晓明就下定决心,要求自己一辈子做好事,他觉得,“人最高的境界是为别人做点事”。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