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王建男讲述拍摄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子怡/摄
本报讯(记者 封娇)5月13日,由哈尔滨日报社主办的“哈尔滨文化之旅”活动走进黑龙江省美术馆,参观由独立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王建男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作品特别展《大融冰》。展览除了震撼的北极之旅,还带给参观者天人共生情怀的洗礼。
每幅作品都渗透着理性思考
展览现场,参观者驻足在一号展厅《大融冰》纪实摄影专题展的54幅摄影作品前。这些真实记录着北极原住民生存现状的摄影作品,每一幅都渗透着摄影家王建男作为人文观察家的理性思考——“比冰川消融更可怕的,是一种和谐生态的无声消逝!”二号展厅的典藏作品展,包括《鲸湾·2013》《最后的游牧》《绕行者》等屡次在国内外斩获大奖的经典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大融冰》的人文价值。
王建男表示:“展览叫《大融冰》,字面上看是指自然界的冰雪融化,但更深层讲的是一种人文生态的变化,是和大自然更和谐的一种生态,也像冰雪一样在融化和消失。这是我的担忧,也是我整个展览的寓意。”
在一幅极光摄影作品前,王建男讲解着此次展览的主题。看着这幅有着眩目光彩又寓意深长的作品,王建男说:“红色极光在极光中是顶级的,我们大家看到的极光多数都是绿色的,红色很难见到,但是我拍到的这么一个顶级的极光,却是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这样一个“怪物”旁边拍的。这个输油管道曾被视为可以和长城、金字塔媲美的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象征。它横跨阿拉斯加,把北极的石油运送到北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项目,给阿拉斯加带来了很多自然灾难,包括动物和植物的消亡,也包括对原住民生存的影响。今天我们在讲这个影展主题的时候,碰巧站在了这张照片前,我觉得也是一种天作之合。”
呵护北极原住民的精神家园
《大融冰》纪实摄影专题展从大自然的冷暖开始讲起。北极圈很大,冰雪并非这个地域的唯一景观。北纬67度的莫斯肯尼斯和北纬69度的迪斯科湾,分别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几乎在同一纬度的两个地方在同一季节呈现出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观。“这说明北极圈每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只有冰天雪地,它本来就存在着鸟语花香。”王建男说。
除了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展览还展示了北极原住民家园的变化。“挤在家门口的巨大冰山,带给因纽特人更多的是伤感——与万年冰川一起消融的,还有他们依赖了几千年的精神家园。”王建男说,这也是他此次展览的主题,呵护北极原住民的精神家园。“为什么他们的精神家园需要呵护?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必须在迁移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如果定居下来不动了,他们的生态也就消失了,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文化的根基。”
北极冰雪之下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就在原住民精神家园悄然消逝的同时,来自“文明世界”的贪婪之手早已伸向北极的苔原与冰海。
令人意犹未尽的“文化之旅”
王建男的生动讲解,让参观者感触颇深。一位参观者表示:“摄影家十多年来用镜头记录与观察着极地的冰与火。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精彩摄影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真正的北极,也带着我们对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大一学生谭心然与都杰表示,通过摄影家的讲解,他们了解到一个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北极,刷新了之前对北极的印象与认知,“我觉得此次哈尔滨文化之旅活动特别有意义,感觉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北极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摆正了积极面对世界的心态。”
9岁的栾梧桐是抚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说,摄影家竟然去过北极的那么多地方,真是不可思议。“听了他细致的讲解,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极,以前我印象中的北极只有冰川和北极熊,长大了我也要去北极。”
许多参加活动的市民表示,此次哈尔滨文化之旅让他们意犹未尽,收获很多,提升了修养,增长了知识,感谢哈尔滨日报社举办这样的活动,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