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深刻认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
文章字数:3356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天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论断的精神实质,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来认识其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纵观人类发展历程,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起始于科技革命,深刻地打下了科技创新的烙印,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和促进现代化的知识源泉和发展动力,影响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改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也已成为国家力量对比的关键因素,其影响程度远超经济总量、领土和人口等因素。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呈现出“科技强国——经济强国——政治强国”的规律性特征,科技强则国家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强、“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最鲜明的禀赋。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历史阶段,党中央就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相继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历史表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实际和战略需求,沿着科技兴国、科技富国、科技强国的路径不断前行,探索出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路径,不断推动科技发展,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国的理念和时代特征。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提升到关系到国泰民安、富强昌盛的崭新高度,一语道破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极其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揭示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和时代要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十三五”开始,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明显减弱,经济发展开始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的绿色可持续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培育增长新动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抓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十一位,科技创新成为了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世界各国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复苏、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重大科技瓶颈,如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关键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一些高科技企业发展受到西方一些国家的严重打压,如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如高精密基础零部件制造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无论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要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是解决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卡点”,解决涉及国家安全各种技术难题,都亟须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增加高质量供给,依靠科技创新补齐发展短板,培育新的发展优势。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自主、完备、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牢、能级高、韧性强、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增强国家发展力、竞争力、引领力、安全保障力,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必然选择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迎接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的、必然的战略选择。展望未来,科技创新仍将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规划了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清醒认识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艰巨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要以崭新精神面貌、昂扬的斗志不断迎接新挑战,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实现由“追赶”和“并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转变。
  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厘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存在的“短板”和“卡点”问题,坚持“四个面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地制定更精准、实施更有效的措施和行动方案,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有效路径和发展模式。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加快构建和营造开放的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