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从事碑刻36年,将书法的气韵与意境赋予石头,雕刻作品数以万计,“哈尔滨大工匠”朱心升——
择一事热爱 守一世初心
文章字数:3114

  朱心升在碑石上雕刻。

  朱心升讲解碑刻过程。

  尚志碑林局部。

  护目镜和防护口罩是朱心升雕刻时的必要装备。

  朱心升讲述雕刻赵一曼烈士半身塑像过程。

  孙健 王逸轩 本报记者 郝欣文/摄
  “上次是偶遇,这次是缘分!走进尚志碑林,再次遇到两年前一见如故的碑刻匠人,时光不老,他依然蹲坐在石碑前,以刀为笔,用心镌刻,每个字都犹如鬼斧神工,或柔美,或苍劲。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看到了活生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最近,这样一篇游记博文火了,引得网友纷纷留言赞叹,为哈尔滨工匠喝彩。
  写下这篇博文的是来自西安的游客杨先生。2021年,热爱书法的他慕名来到哈尔滨,在尚志碑林(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他与一位碑刻匠人偶遇,并深深被其高超技艺折服。今年清明节前夕,杨先生再次来到冰城,重游尚志碑林,竟与当年的碑刻匠人惊喜重逢。他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当时的喜悦和感动,并向“工匠精神”致敬。
  杨先生博文中的“主角”就是今年56岁的碑刻工匠朱心升。他是圈内公认的国内雕刻书法石碑最多的人,号称“国内书法石刻第一人”。从业36年间,朱心升的雕刻作品数以万计,尚志碑林内7000余方碑刻作品中,5000余方出自他手。朱心升刻碑,融入了心血和境界,却从未在碑上留名,他用匠心默默守护和传承着传统文化,展示冰城文脉的独特魅力。

“刀刻斧凿声音,在我听来就是美妙的音符”

4月3日,踏着清晨的薄雾,记者走进尚志碑林。循着清脆的金石撞击声,找到了正在专心工作的朱心升。头戴护目镜、身着迷彩服,身高一米八十多的大汉正盘腿蜷坐在一方石碑前,一手持刀,一手握锤,专注地在碑石上雕琢着。

“芳名千古颂,精神万代传”,当这幅歌颂东北抗联精神的书法作品呈现在石碑之上时,朱心升满意地点点头,揉揉双腿,站起身子。记者这才凑上前和他聊了起来。

“挥刀确保石无恙,镌字只求意有神!将书法之魂融入碑刻之术,这就是碑刻工匠的工作。”朱心升把记者领到一方待刻的石碑前,逐一介绍碑刻的步骤。

碑刻的第一步是刷色,朱心升用小刷子将白色颜料涂刷在石碑上,碑面就变得如同白纸一般;等颜料干透,第二步就是用笔将准备镌刻的书法作品认真地誊写在碑面上。“这步最为关键,为了逼真还原每一个字,每一道笔画都要格外用心,考验的是工匠的书法功底。”朱心升说,出色的碑刻匠人必定是书法高手;誊写完成后就到了镌刻阶段,只见朱心升左手持刀,精准控制刀的走向;右手持锤,以锤打击刀柄控制走刀的距离与深浅;左右配合,游刃有余,一笔一画入石三分,字的神韵就在刀尖上一点一点地延展开来。

除了寒冬腊月和大雨倾盆天气,一年中朱心升要在室外工作超过240天,从早到晚,一个人在碑石前精雕细琢;即使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也很容易吸入粉尘或被飞溅的石屑崩伤……“做碑刻匠人必须耐得住常人耐不住的寂寞,吃得了常人吃不了的辛苦。”朱心升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刀刻斧凿声音,在我听来就是美妙的音符,也就不感觉寂寞和辛苦了。”

“他现在雕刻的是千百年后的文物”

“刻碑36年,你究竟有多少作品?”对于这个问题,朱心升摇摇头,很认真地纠正,“那都是书法名家的作品,我只是将这些作品在石碑上呈现。”朱心升说,专注于还原,这是一个碑刻匠人最基本的素质,要隐去个性,最大程度保留书法家的作品精华。

朱心升的手艺传承于他的父亲。老家山东临沂曾经办过一个石刻厂,朱心升的父亲是厂里的大师傅。“父亲深知这一行的艰辛,起初不想让我走他的老路,但我打小就喜欢这行,架不住我软磨硬泡,他还是将一身本事传给了我。”朱心升说,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有一门“吃饭的手艺”。

在中国书法文化博物馆馆长何树岭的眼里,朱心升干的可是一件“传世”的大事儿。“中国历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因为记录在了石碑上,才历经千百年得以流传下来。可以说,朱心升现在雕刻的是千百年后的文物。”

20世纪90年代末,何树岭筹建尚志碑林时,朱心升恰好从山东来到东北,完成了林口县刁翎镇的八女投江纪念碑、密山北大荒书法长廊的数百方书法雕刻,在行内小有名气。何树岭慧眼识珠,请他来尚志碑林工作。

最开始,朱心升和何树岭雕刻的是文物影印件。用朱心升的话说:“那是缺少灵魂的复制,总觉得少点意思。”

本身就是书法家的何树岭,开始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向书法大家们约字,按石碑尺寸设计字体位置,再由朱心升进行雕刻。听起来简单,但既要保证书法作品的文字形态不变、不失神韵,还要适合石碑尺寸,这并不容易。“我用3年多时间,给一位著名高校校长写了50多封信,才约来他写的校训。前几年,那位校长到尚志碑林,看到那座石碑后说,‘早知道这样,收到第一封信就该好好写一份给你们’。”何树岭说。

如今,很多人主动找到朱心升和何树岭,想将自己的字雕刻在石碑上放入尚志碑林。“曾有个老板提出花10万元把他的字放进碑林,被我们拒绝了。”何树岭说,这是他们对传世之作的坚持。

“不忘初心,就要守住一颗‘工匠之心’”

随着机械化碑刻的兴起,像朱心升这样的纯手工碑刻匠人越显稀少,一天刻几十个字的速度,似乎已经不被这个时代所接受。但朱心升却始终认为,手工雕刻才有灵魂。

为了更好地将书法作品的气韵与意境赋予石头,朱心升每年都挤出时间走出去,遍访全国各大著名古代碑林,潜心研习各种书体的碑刻技法。

凭着对这门艺术的酷爱,朱心升几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与发展中摸索前行。尚志碑林中的大部分作品,再加上大庆、同江、密山、通河等省内各大碑林中的书法石碑,出自朱心升之手的精品超万方。将一幅幅书法作品从平面艺术变为立体艺术,朱心升的碑刻技艺得到海内外众多书法名家的高度认可。

朱心升不仅在碑刻领域潜心钻研,省内很多大型雕塑作品,也都出自朱心升及其团队之手。2003年,在雕刻赵尚志、赵一曼两位烈士半身雕像时,为能更好地再现英雄威武的形象,朱心升查阅资料,寻找英雄画像,还请来赵一曼烈士当年房东的女儿到现场指导,完工时,老人望着雕像激动地说:“好像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

2004年,尚志碑林再添新作,高达15.12米,重量30.03吨的花岗岩石笔横空出世。腾龙笔上盘浮一条巨龙,龙口含珠,鳞爪毕现。为了完成这件作品,朱心升爬到距地面14米的高空作业,在施工过程中他几度大汗淋漓,差点晕厥。

2006年,朱心升与他的团队在赵一曼烈士牺牲地,用6块大型花岗岩,采用榫卯结构,雕刻了赵一曼烈士的衣冠冢。石墓重达20多吨,因为计算精确,做工精细,考虑周全,现场组装一次完成。此件作品与赵尚志、赵一曼烈士雕像一同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该园区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著名烈士陵园。

“不忘初心,就要守住一颗‘工匠之心’,只有精益求精,技艺才能有所长进、作品才能传世。”朱心升说。

“我将努力留住手艺,传承匠心”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近年来,朱心升先后获得“哈尔滨大工匠”“龙江工匠”“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评上了大工匠,你觉得算是名人吗?”朱心升不觉得,“匠人,其实跟名利没多大关系。这个工作很辛苦,又很枯燥、寂寞,收入也不高。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吃这个苦。”朱心升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他先后带过9个徒弟,如今大部分徒弟都转了行。

“我今年56岁了,最多能干到60多岁,年纪大了,眼神和体力就跟不上了。希望能有人把我的手艺传承下去。”寻到一位传承人,这是朱心升最大的“念想”。

令朱心升欣慰的是,尚志碑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近15万游客走进碑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更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碑林,祭奠革命先烈,学习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哈尔滨正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对外展示窗口,我很荣幸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朱心升说,“我将努力留住手艺,传承匠心,让碑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