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绿色清明”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文章字数:1382

  (上接第一版)
  在市属各殡仪场馆和墓区,均设立了文明祭祀宣传台,为市民提供免费的黄丝带、寄思卡等,以寄哀思。
  “爸爸,愿您在那边一切都好”“妈妈,我们好想您”……在天河园殡仪馆,新设立的红色“思念树”景观小品上挂满黄丝带。一条条写有“心语”的黄丝带随风飘扬,传递着深深的思念。
  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清明节期间,市属殡仪馆和公墓内,约6万人次祭扫市民采用祭扫场馆免费提供的黄丝带、寄思卡片寄托哀思,市属各殡仪场馆和墓区实现了文明祭祀宣传活动全覆盖。
  “云上祭祀”情亦深。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开辟的网上祭扫服务专区里,共建有网上纪念馆1973个,时空信箱点击量达3万余次。新兴的网上祭奠方式、贴心的代祭服务和各主城区社区共祭活动等文明祭祀形式,日渐成为市民清明祭扫的新选择。
  这个清明节,在哈市各街道社区,鲜花祭奠、网络祭奠、丝带祭奠、书写寄语、点播思念歌曲等现代文明祭祀活动蔚然成风——
  其中,道外区太平大街中邮社区邀请辖区“五老”党员为未成年人讲解“清明节”的由来、纪念意义及传统习俗,并举办“清明忆先烈”诗文朗诵会;香坊区大庆路街道开展“文明祭祀 寄托哀思”主题活动,以鲜花、寄语等方式寄托哀思;南岗区哈西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移风易俗过清明 文明祭祀树新风”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祭扫。
  绿色清明  生态海葬受追捧
  3月19日,哈尔滨市第30次骨灰海葬告别仪式在大连海域举行。
  “徐徐的海风是探寻亲人的脚步,蔚蓝的海水是思念的泪水,宽阔的海面是拥抱亲人的胸怀……”在甲板上,逝者家属们用白色丝带系住可降解骨灰罐,再捧上一束菊花敬献在降解罐上。在与已故亲人的道别声中,降解罐被缓缓放入大海,73位逝者“入海为安”。
  “父亲在遗嘱中嘱咐要把骨灰撒入大海,今天能够实现老人的遗愿,我感到欣慰。”参加海葬的哈尔滨市民孟女士说,“父亲生前说,骨灰撒海不占用土地,也算是为生态环境作了一点贡献。我为他的胸怀感到骄傲。”
  据了解,早在2009年,哈尔滨市殡葬管理部门继推行树葬、壁葬、花葬、草坪葬等诸多生态葬法后,首次在大连举行海葬活动,试行骨灰撒海方式,探索以“不保留骨灰”为特征的殡葬改革,当时仅有4名市民参加。
  15年来,哈市已成功举办海葬活动32次,先后有1407个家庭的2782名市民参加海葬活动,2093份骨灰被撒入大海。
  “相较于传统的安葬方式,骨灰撒海倡导回归自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海葬负责人刘新明说,“近年来,市民对骨灰撒海活动的接受程度逐年提升。人们越来越趋向于选择生态化、自然友好的方式办理身后事。”
  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曾经参加过海葬,但仍有现场祭扫需求的市民,今年哈尔滨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还推出海葬共祭仪式直播服务,让市民以视频方式遥寄哀思,过一个“绿色清明”。
  “海葬是推行绿色殡葬的有力举措,它打破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刘新明表示,虽然现在海葬对市民来说还是一种“小众形式”,但从数量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今年清明祭扫活动全面放开后,报名参加海葬的市民十分踊跃,目前仍有200多户家庭预约。
  据介绍,今后,哈市殡葬事务服务中心将积极推进“海葬常态化”项目,适时选择非清明时段增加海葬次数,同时为海葬者家属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大力推广这一不占用土地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葬式,让生态绿色成为文明祭祀的底色。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