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产业作支撑 生活有奔头
木兰县在产业引领之下,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文章字数:1083
  东山村村民种植的黑木耳。(资料片)
  ■胡秀荣 曹华君 本报记者 罗彦坤
  一年将尽,乡亲们正抓紧时间变现丰收成果。在木兰县,今年8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00万元,在产业引领之下,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产业为支撑,发展有后劲
  在木兰县利东镇三胜村,磨米厂机声隆隆。自今秋新米厂投产,本地的大米对接“农头工尾”,精品米注册了自有商标,打出了自主品牌,闯出更广阔的市场。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乡亲们增产增收得到更大保障。
  三胜村的米厂利用68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建成,形成种、产、销一条龙模式,通过推行统一种植标准提升稻米品质,不但将农村闲置劳动力利用起来,更采取线上、线下多个平台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乡亲们分享到更多产业收益。
  三胜村的发展案例在木兰县不是个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设施,木兰县推进“1+1+N”产业模式,即1个种植产业做基础、1个养殖产业全覆盖、1家脱贫户有N个产业项目叠加带动。产业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政府主导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得以有效衔接,乡村发展后劲十足,群众幸福指数逐步攀升。
  制度作保障,增收有办法
  冬至将近,又到了木兰县东兴镇西南村产业变现的幸福时刻。西南村的驻村工作队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黑龙江局,多年来,驻村工作队为乡亲们规划了庭院养殖,因地制宜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打开了一条特色增收路。驻村工作队、村委会组织“爱心包销”,乡亲们的鸡、鸭、鹅不愁卖,养殖热情非常高,收益也连年看涨。
  村民王军和妻子樊凤英是西南村有名的养殖专业户,王军笑着说:“今年养的鸡都卖上了价,这回办年货的钱全齐了!”
  如今,在木兰县共有43支驻村工作队、136名工作队员被派驻到35个脱贫村、8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工作队员们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不但为大伙办实事、解难题,还充当村里的军师、智囊,他们因地制宜为乡村发展规划产业,有效激发了村民共谋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村级产业蓬勃发展。
  前行看样板,生活有奔头
  在木兰县大贵镇向前村的黑果花楸苗棚内,万株树苗安然过冬,为明年的产业建设蓄势。乡亲们辛勤劳作,利用设施农业播撒产业希望。
  5年前,向前村引进黑果花楸种植,几年间,村里建起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冷库和加工厂,形成了“一村一品”。通过向绿水青山要效益,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是硬核,向前村的发展在木兰县只是一个缩影。一批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小康村、典型村、示范村,全县3095户6573名脱贫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迈向富裕生活。
  样板村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在“头雁”的引领下,乡亲们铆足了劲儿比拼谁的村子更美、谁的日子更富,共同奔向美好幸福生活。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美丽村庄焕然一新。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