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打造宜居小庭院 建设幸福大乡村
通河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硬任务,全力打造“宜居幸福之都”
文章字数:1913
  通河县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花园式农家小院。
  本报记者 罗彦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通河县依托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唯一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优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硬任务,全力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展开美丽乡村新画卷。
  村村建设有规划
  家家都是新亮点
  11月22日,走进通河县通河镇桦树村村民孙莲的家,她正在精心打理着窗台上的十几盆花,嘴里说着话,手也不闲着,忙活着剪枝、修枝、施肥、浇水……就连一小片黄叶,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摘除。
  “秋粮卖完了,这些日子,我每天的主要活计就是打理这些花。从春天到夏、秋,这十几盆花装点了我家的花廊,到了冬天,也不能慢待它们。”孙莲看向花的目光中透着温柔,也难怪,这些盆花摆在她家窗台上,瞬间让冬日的农家院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桦树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防腐木搭建的花廊,这是当地政府统一投建的,就连花盆、花苗都是村委会送来的。各家根据喜好,调整摆放、搭配色彩,乡亲们铆足了劲儿比拼谁家花廊更“美”。
  桦树村的美景不只有鲜花,还有产业。“桦树小街二里长,家家户户有一行”,这是该村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村里烧酒坊、酱菜园、食用菌基地、果菜采摘棚区、花圃……“产业崛起”按照事先的规划接踵而至,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不竭动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着持续保障。
  桦树村只是通河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河县打造了一批镇、村治理典型样板:国家级生态镇两个、省级生态镇6个、生态村75个,建成国家重点镇1个、省级百强镇示范镇1个、风情小镇两个,精品村6个、示范村25个。通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先进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通河县为每个村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规划,确立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基础设施大改善 幸福宜居有保障
  夜幕降临,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灯火闪亮,在袅袅炊烟映衬下,乡亲们享受着阖家欢乐。
  如果天气等条件允许,晚饭后,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是“大秧歌时间”。“那可是全村的热闹,乡亲们有的即使不下场,也愿意看!”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梁晓东说,近年来,通河县累计投入近3.8亿元,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通畅率100%,各村道路硬化率100%,且都改造、建成了村民文化广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幸福宜居指数节节攀高。
  为保障乡村环境卫生质量,通河县投资1356万元,为8个镇购置了78台清扫清运设备,形成乡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乡村环卫一体化体系。同时,为32个村屯铺设了污水集中管网,5539户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
  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村民陈志国告诉记者:“如今环境美了、心气顺了,大伙都觉得生活更有奔头儿。分类垃圾箱就摆在大门口,清掏厕所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吃米现磨,吃葱现薅……这种舒坦可不比住楼差!”
  增收美化“两手抓” 美丽乡村添亮色
  通河县浓河镇民权村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今年该村利用新增地源和产业资金50余万元,自主实施道路加宽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立了“青年志愿者保洁服务队”“巾帼护卫队”,依照村规民约,乡亲们自己把乡村环境卫生治理管了起来。
  通河县浓河镇党委书记丛晓欢告诉记者:“根据《通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化参与实施方案》,浓河镇13个行政村都打造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一村一品’,通过庭院经济、农耕体验、民宿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富口袋’和美环境两手抓,形成乡村面貌由‘一片美’向‘全域美’转变的趋势。”
  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整体面貌,通河县以发展庭院经济为切入点,全县累计拆除残垣断壁、危房老屋500余所,“老旧民房”装进档案袋,保障了村民的基本权益。腾出来的土地发展“庭院榛子”“庭院木耳”“庭院芦笋”“庭院花卉”,门前屋后的“方寸地”变成了百姓的“增收园”,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为建立长效机制,通河县确立了共治共享机制,鼓励村民共治,从“门前三包”到花木栽种都由村民自己负责,做到家家地干净,户户门前清。通河县还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投方式,激发各镇、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乡村环境开展月考评、擂台赛,即时点评、现场打分、排名通报,以“红黑榜”推进环境整治。
  通河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会朋介绍,下一步,通河县将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厚植生态底色,突出发展特色,彰显乡村本色,全力投身哈尔滨打造“宜居幸福之都”,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