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章字数:3162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宋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支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把关注点聚焦到文化建设上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持根本制度保障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根本,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关键。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之所以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
  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须牢牢守住思想舆论阵地,掌握思想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全过程,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厚植爱国情怀,筑牢精神之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重在实践,必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决心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文明风尚,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方能赋能美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之中,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我们培养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素养与行为规范,要引导和规范人与人交往间的诚信友善、人与自然共处中的相互尊重,以及人与社会共存下的和谐统一。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哈尔滨市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思想,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加快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激活文化元素,为文化产业提供新动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哈尔滨市要围绕“四大冰雪”经济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升级,加快推出“四季冰雪”等旅游项目和冰雪主题文化产品,持续巩固冰雪旅游等产业优势,带动哈尔滨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与时俱进,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借鉴互联网的优秀成果,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发挥冰雪文化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提升国际话语权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国际动荡变革期,国际话语权已然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重要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观点,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指明了战略方向和实践要求。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哈尔滨市要深入实施《哈尔滨市国际传播规划纲要》,建设东北亚对外宣传协作基地,精心打造“中华冰雪文化走出去”等国家级外宣品牌项目,构建特色鲜明的哈尔滨文化标识体系,塑造“向北开放之都”的良好城市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强国力、促安全、展形象、作贡献的现实需要。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雄厚之梦、精神强大之梦,也是文化兴盛之梦。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意义,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动力源泉,将中华文明与“中国梦”相结合,不仅引领我们自信张扬地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更加需要我们继续传承这种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