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鲜花柳枝节
——风情万种的人间天堂
文章字数:2596

  □ 阿 成  插图:孙嘉驹  
  早在一百多年前,哈尔滨就已然是一座颇为洋气的城市了。1931年,朱自清先生去苏俄经过哈尔滨时,曾经这样描绘当时的哈尔滨,“哈尔滨道里纯粹不是中国味儿。大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女人比哪儿似乎都要多些。据说道里俄国人有十几万;中国人有三十几万,但俄国人大约喜欢出街,所以便觉满街都是了。你黄昏后在中国大街上走(或在南岗秋林洋行前面走),瞧那拥拥挤挤的热闹劲儿。上海大马路等处入夜也闹嚷嚷的,但乱七八糟地各有目的,这儿却几乎满是逛街的……至少在哈尔滨的,像是与街有不解缘。在巴黎伦敦最热闹的路上,晚上逛街的似乎也只如此罢了。街两旁很多休息的长椅,并没有树荫遮着;许多俄国人就这么四无依傍地坐在那儿,有些竟是为了消遣来的………”
  哈尔滨的洋气,不仅凸显在城市欧式的布局和多姿多彩的欧式建筑,也不是单指西餐之类的各种美食,更是城里的那些无处不在的苏俄侨民。诚然,是他们的到来才使得这座城变得洋味十足起来。同时,异国的风情风俗,也悄然地影响着当地的中国居民,例如“踏青”和“野游”,已经渗透到哈尔滨人的心里了。
  到了每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我也像自然界复苏的虫草一样,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躁动,想出去走一走,去看看春的美景,嗅一嗅春的气息,或者因此能够写点什么(写作人之写作,真是如影相随)。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我这种别样的情绪,抑或与少儿时生活在这座洋气的城市里有关吧。
  小时候,每到春风乍起时,那些侨居在哈尔滨的俄国侨民们,一定要乘坐漂亮的乳白色汽船,或是舢板船,横渡松花江,去太阳岛上野营,在新绿的岛上采摘鲜花和刚刚含苞的柳枝(“毛毛狗”),再支上太阳伞,搭上帐篷,在那里野炊、野餐。而野餐的主食则是薄饼,俄侨的孩子们称这样的日子是“薄饼节”(亦称“春饼”,即“布林饼”),成年侨民则称它“鲜花柳枝节”(在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通常在3月17日就开始了),这时光,迎春花、小桃红都渐次开了,柳枝也绽出了小小的芽苞。这应当是美丽的太阳岛最迷人的时节。苏俄官方称它“谢肉节”。谢肉节是俄罗斯人的传统节日。据说,“谢肉节”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节”。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之后,“春耕节”又改称“谢肉节”。斯拉夫人认为,冬去春来,是春神雅利洛战胜严寒和黑夜的结果。在节日期间,俄罗斯人还要举行送冬迎春的各种活动,例如走亲访友、唱歌跳舞、化妆游行、玩各种游戏:如打沙袋、拔河、射箭、溜冰、滑雪等等。而且在活动期间是禁食肉制品的。“谢肉”,我猜大约是感谢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肉制品,对它表示感谢之情。这一天也有人称它是“送冬节”。一个节日有这么多美丽的名字,真是妙不可言。
  侨居在哈尔滨的侨民们,会在“送冬节”这一天纷纷来到太阳岛上举行拔河比赛、唱歌、跳拉手舞、喝伏特加、吃薄饼及其他美食。最隆重的是把想象中的“冬神”,就是寒冬女王扎成玩偶在太阳岛上欢乐巡游,告诉每一个人,春神终于战胜了冬神。晚上的时候,俄罗斯侨民们在料峭的春风中,在雪地上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多少年来始终用这样的方式送走冬天,迎接春天。“送冬节”或者“鲜花柳枝节”一共7天,按照惯例,周一是迎春日,第二天是娱乐日,周三是美食日。美食日这一天,女婿们要去岳母家吃面饼。周四是醉酒日。周五是岳母到女婿家吃面饼。这同哈尔滨人吃春饼的习俗不谋而合。周六是小姑子的聚会日。真是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开始焚烧代表寒冬女王的稻草人。最后一天是宽恕日。在这一天里,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会互相请求对方宽恕自己曾经的过错,摒弃前嫌,重归于好。具备这样内容的节日恐怕在世界上还很少。据说,在“宽恕日”的晚上,人们向稻草人鞠躬、假哭,然后把象征冬神的玩偶付之一炬,意味春的开始,也标志着为期七天的“谢肉节”落下帷幕。
  说起来,中国也有迎接春天的节日,称之为“花朝”(亦称“挑菜节”),也称花朝节、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也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节日名称。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踏青”。清·秦味芸《月令粹编》这本书中介绍,相传每年(阴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清人陈维崧在《东风齐着力·花朝》的词中写到:“肠断也,百花生日”。到了百花生日这一天,女孩子们将五色纸、彩旗,用红绳系在花枝上,同时还会摘一些野花插在自己的头上。同时姑娘们还会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赏红”。想想那种情景吧,大街上到处都是头上戴着鲜花的女孩子,在绚丽多彩的花丛中穿行,该是何等的迷人。在百花生日的这一天,“花农及花商卉客则聚集在当地的花神庙,祭祀花神,洽谈生意,搭台唱戏,热闹非凡。”看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并非是今人的独创。“文人墨客在赏花之余,饮酒赋诗,互相唱和。”南朝梁·萧绎的《春别应令诗》诗云:“昆明夜月光如练,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明代·汤显祖的《花朝》中吟道:“百花风雨泪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据记载,花朝节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就已形成了。有的地方把花朝节定在农历二月初二,《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这一天也是传统的‘龙抬头’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俗称“扑蝶会”。这都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空间。在浙江,花朝节是在二月十五。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载:“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追本溯源,哈尔滨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仅源远流长,更是在这青山绿水鲜花柳枝当中,激发了他们无限的生机和热情。君不见,迎春踏青,已然成为哈尔滨人最美妙的风俗之一了。古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恰春风拂面时,在一派新绿当中,小桃红、紫丁香婆娑满城,母亲河畔,十里长堤,正如李叔同诗云:“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斯时斯境,已将哈尔滨装扮成风情万种的人间天堂。
  作者
  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原全国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曾发表长篇小说《忸怩》等7部,短篇小说集《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东北吉普赛》等20余部,散文集《馋鬼日记》等10余部,并创作电影《一块儿过年》(合作)、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上、下集)、话剧《哈尔滨之恋》(合作)等。
  短篇小说《年关六赋》曾获1988-198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赵一曼女士》曾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