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解读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努力建设“舒适家园”
哈市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形象品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舒适感
文章字数:4212

  市民乘坐地铁,体验便捷出行。(本报资料片)  
  《哈尔滨市打造“宜居幸福之都”实施方案(2022—2026年)》提出,哈市将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形象品质,人民群众的体验感、舒适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舒适家园”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突破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载体功能扩容升级,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到2026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城市道路综合完好率达95%以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达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人民群众对城管问题的满意率达95%以上,人民群众生活更加舒适。
  加快实施交通畅达工程
  围绕提能级、补短板、织网络,加快构建立体融合、智慧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加强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
  以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为牵动,依托现代化铁路和公路综合枢纽,打造连接俄罗斯、日韩、欧洲和北美的国际运输大通道,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交通网络。推进哈长城市群、哈大齐绥城际之间互通直连,形成以哈尔滨为核心的一小时、两小时都市快速交通圈。到2026年,高效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94%。强化民航、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有机衔接,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运多式联运,推进客运枢纽“零距离换乘”、货运换装“无缝化衔接”。加快实施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东二跑道项目,谋划三期扩建工程,启动哈尔滨都市圈北环和西南环等项目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00公里。
  加强城区路网体系建设
  完善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巷道等路网体系,推进东三环快速路、北门街高架等路桥项目建设,谋划过江通道、哈西大街延长线等项目,逐步完善哈东地区、哈西地区、群力西区等区域路网,提高城区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到2026年,建成区道路总长度达3800公里以上,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平方公里。改进城市动态交通管理,采取优化信号控制、“拆岛建灯”、渠化进口车道、增加待转区以及偏移车道等措施,提高交通节点通行效率。到2026年,中心城区平均车速达到45公里/小时。强化城市静态交通设施管理,推进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增加停车泊位供给。到2026年,力争累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5万个以上。
  加强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建设
  推进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按期实现地铁3号线二期西北环通车,加快地铁4号、5号线规划报批。到2026年,地铁通车里程达到92公里。大力实施公交线网优化工程,到2026年,全市公交专用道达到150公里,公交线路网密度达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到2026年,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80%以上,有效化解“露天停车”“马路发车”问题。
  优化提升慢行系统
  强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布局,制定自行车道建设标准,并逐步纳入城市道路建设规划。畅通完善步行交通网,提升市政人行步道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城市绿道体系建设,系统优化城市风道、水道、绿道,加快建设松花江沿岸、城市公园和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等公共健身休闲绿道,形成适应寒地特点、宜骑宜步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到2026年,城市绿道长度达200公里以上。
  有效提升智慧交通水平
  依托智慧城市“交通云”平台,加快交通信号绿波设置,实施车路信息交互,完善多目标雷达监测系统,健全应急信控预案,提升交通出行便捷度。支持、鼓励、引导租车网络平台健康发展。加快实施停车场智能化提升、5G智能公交和停车场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重要交通节点感知网络覆盖。
  加快实施管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围绕补短板、提品质,系统推进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管网系统。
  强化热源保障
  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方式,大力推动智慧供热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确保城市供热安全和供热质量。到2026年,新(改)建供热管网500公里以上,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5%以上。
  强化供电保障
  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变电站,新建新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变电站,加大农网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电力服务水平,形成城乡电网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6年,规划新(改、扩)建变电站73座以上,新建电力线路1800公里以上。
  强化供气保障
  持续推进老化燃气管线改造,推动天然气输送主干管网布局建设,加快中俄东线明哈管道哈北支线建设,谋划启动“呼兰—巴彦—木兰—通河”哈市北部支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建成一批天然气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到2026年,燃气管网总长度达4600公里以上,力争城区燃气普及率达100%。

  强化供排水保障

  完成松花江水源上移及输水管线等工程,加强供水管网漏损和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推进供水管网数字化管理。到2026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10%以内,供水普及率保持100%。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养护,提升农村供水质量。到2026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加快哈东、群力西区等区域排水系统建设,消除市区内主要低洼、涵洞易积水路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到2026年,新(改)建排水管网615公里以上,排水管网总长度达5100公里以上。
  建造智能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
  适应社会生活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需求,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新基建”建设行动,重点推进5G网络规模化应用,加强5G基站建设布局,实现5G网络热点地区全面覆盖,并向重点乡村延伸,构建热点地区多网并存、边远地区一网托底的网络格局。加快建设“双千兆”工程,推动中国移动光纤接入层光传送(OTN)网络改造和扩容工程、龙江网络城乡宽带扩容覆盖工程以及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城市建设,升级构建“全光网”城市。支持省级区块链服务网络主干网建设,积极部署区块链服务网络节点,构建场景化区块链应用体系。持续推进哈尔滨先进计算中心建设,谋划推动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三期)工程,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国家枢纽节点布局,打造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
  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龙江”为引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项目建设,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广“e冰城”App,聚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实现“一屏走遍冰城”。提升环保云、人社云、城管云以及城市地理信息等平台功能,实现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打造智慧政务。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商业楼宇、办公类建筑、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充电终端建设,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到2026年,建成二环内“二公里充电圈”、三环内“五公里充电圈”。
  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坚持高标准引领,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贯通,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把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
  依托智慧网格系统,有计划、分批次启动人员入网入格入系统工作,梯次开放城市管理问题数据采集处置功能,逐步形成业务管理—人员管理—统计分析—绩效考评—辅助决策等多维度数据的融合,打造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智慧化监督、数字化呈现的智慧网格管理体系。到2026年,智慧网格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全覆盖。
  塑造美丽哈尔滨新形象
  开展城市管理精细化行动,深入整治乱贴乱画、违规占道经营等环境乱象,持续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全力治理背街背巷,组织实施“洁净小巷”创建工程,到2026年,治理达标的“洁净小巷”达90%以上,背街背巷环境卫生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加强街路市场摊区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化、规范化、标准化街路市场摊区,到2026年,街路市场摊区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重点打造松花江沿线、哈尔滨新区、哈站南广场、博物馆商圈四条景观带,鼓励各区提升重点商圈及主要道路、广场、公园、游乐场所、美食街区的景观亮化,着力打造地标建筑、公共广场、骨干路网、水系河岸、旅游景点的光彩景观,塑造美丽夜冰城,全市照明设施完好率及亮灯率保持95%以上,重点区域保持98%以上,保持全国一流水平。提升以人为本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提供从出行到信息交流等全方位的无障碍服务,建设“有爱无碍”城市,创造便利的城市空间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构建以人为本共治体系
  完善城市管理市民参与机制,在城市管理中更多考虑审慎和柔性,留住城市“烟火气”。完善养护作业单位诚信管理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突出公厕管理、垃圾治理、路政管理、渣土治理、牌匾管理、街面环境秩序管理、道路修缮、噪声管理等,开展补短板行动和比学赶超活动,带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
  健全道路桥梁精细化维养机制
  统筹安排挖道审批计划,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占道面积、压缩占道时间,最快速度开展挖道回填,全力打造规范有序的占道施工环境。持续加大车行道随坏随修、人行道调平补缺、边石调直加固等道路日常维养,建立健全城市道桥行业管理和精细化养护长效机制,坚决守护人民群众“脚下安全”。到2026年,城市道路综合完好率达95%以上。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加大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优化配置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加公平、有效、快捷的新型公共服务。
  打造步行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统筹设置幼儿园、家政服务点、维修点、便利店、菜点、食堂以及公共阅读、运动健身、公共卫生等服务功能,推动设施“一点多用”、共用共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降低普惠性生活服务成本。到2026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级试点达10个以上。

  打造智能化社区

  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智能储物柜、智慧微菜场、智慧回收站、智能充电桩等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水电煤气、物业服务等智能缴费普及应用,实施智能监控、门禁出入、养老服务、物联网监控、社区用房等升级改造,建设集公共和商业服务、社区政务一体化社区综合信息系统。

  提升城市生活服务品质

  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设立美好生活城市联盟,积极创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街区、哈尔滨大剧院等三处夜游示范区,推出世界顶级梦幻冰雪夜游首选地、“夏都不夜岛”和“夜游松花江”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服务场景和示范项目。争创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打造10处夜间旅游打卡地,在各区、县(市)培育至少1个高品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国家级试点步行街—中央大街街区改造提升工作,争取中央大街被列入全国示范步行街。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