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哈尔滨的牵念
文章字数:1760

  □ 张玉宝

  牵念上哈尔滨,开始是一种偶然,后来成了一种必然。
  我喜欢文学,几乎遍读了现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在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中,出生在哈尔滨的张笑天和萧红就占据了其中两席。小时候我很喜欢看电影,我看过的《雁鸣湖畔》《雷北利号沉没在印度洋》《开国大典》等电影就是张笑天先生编剧。我也喜欢阅读张笑天先生创作的《刘铭传》《抗美援朝》《靖海大将军》等小说,张笑天先生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后来我在报刊发表的文字中,莫不表达着爱国爱家的情愫。萧红女士的作品,我都读过。《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极具艺术特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读《呼兰河传》,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萧红女士对呼兰小城的细致描述。“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小胡同”……这些地理坐标,把我深深带入了小说情境中。
  后来,我查阅资料了解到,萧红女士书写的呼兰小城,隶属于如今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很想到哈尔滨看看,看萧红女士书写并成长过的地方。可是我生活在重庆,离哈尔滨天高地远,一个在祖国的东北,一个在祖国的西南。当时我还小,没有旅费远行,父母也不放心年少的我远行。不过,从那以后,哈尔滨就一直是我心中的牵念,我好想去哈尔滨这座祖国最北端的大都市,尽情体验东北大地的风情。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到天津念书。天津离山海关不远,山海关外就是东北大地,而我牵念的哈尔滨,就矗立在东北大地上。来到天津,我离哈尔滨近了许多。我的大学同学之中,就有来自东北三省甚至哈尔滨的同学。老家在哈尔滨宾县的同学老杨(当时是小杨),跟我相处得很好,我们无话不谈互相帮助,可谓是一对“老铁”。
  后来我们毕业了。寒窗苦读十几年,参加工作大家都奔着最繁华的、工资最高的地方去。成绩优异的老杨,被上海一家外企相中,开出的薪资不低。然而老杨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哈尔滨,他说哈尔滨是他的家乡,家乡把他抚育长大,大学毕业他应该反哺家乡,建设哈尔滨。
  几年后的2003年,我和老杨在各自上班的地域已经安定下来。在当年冬天,老杨邀请我去哈尔滨玩,哈尔滨既然号称“冰城”,自然在冬天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我接受了老杨的邀请,去了一趟哈尔滨。
  时值寒冬,南方都已经寒风刺骨,哈尔滨更是冷得直打哆嗦,然而老杨家中的炕上却是无比温暖,丰盛的东北菜配上老白干,非常对味。那些天,老杨陪我去了哈尔滨很多地方,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大世界商城、太阳岛……老杨要上班,有时候,我会独自在哈尔滨街头游逛,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地图导航,我免不了要问路。哈尔滨市民很热情,仔细指路,有的市民还会为你带上一段路。我从小喜欢说普通话,也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哈尔滨市民的口音,跟普通话非常接近,交谈起来一点不违和。
  这次在哈尔滨玩了好些天,回来后我一直回味不已。而我与老杨的朋友情,就仿佛是一根线,牵连着身在西南的我与远在东北的哈尔滨。我们经常互通电话,述说各自的生活工作近况,以及各自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
  我知道,我还会再去哈尔滨的。只不过,不知道会是什么契机,而契机,有时候那么出人意料。
  2019年全国高考成绩出炉,我的儿子竟高分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是我国理科院校的翘楚,多年来不知道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优秀人才,比如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两院院士宋健、两院院士刘永坦等等。儿子能进入这所大学学习,我倍感荣幸。其实,我当年上学时就希望读理工院校,却阴差阳错读了文科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儿子圆了我的梦,我非常开心。
  儿子入学前,我送儿子到哈工大。本来,重庆坐飞机到哈尔滨也就几个小时。但是我多年没到过哈尔滨了,想看看东北广袤的大地,我和儿子选择坐K1064次列车,从重庆直达哈尔滨。虽然旅程时间比较长,却可以沿途观看东北大地的景色,欣赏哈尔滨的迷人风姿和发展变化。
  这次旅程,心情是激动的,不仅是激动与哈尔滨的重逢,更是激动于哈尔滨的发展改变。16年过去了,哈尔滨依旧以一流繁华都市的风姿迎接我。除了年龄,老杨依旧没变,还是那么直爽。老杨的儿子比我儿子大两岁,在哈尔滨念大学,已经快要毕业了。
  我和老杨约定,儿子毕业时,我一定要再来一次哈尔滨,收获这特别的喜悦。说是收获特别喜悦,其实,更是寻找再次来到哈尔滨的“借口”。谁叫我无比喜欢和牵念哈尔滨呢!

  作者

  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源泉农业有限公司员工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