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建言乡村振兴 打造现代农业之都
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乡村振兴系列调研成果摘编
文章字数:14790

  本版文字由记者张焱整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哈尔滨作为农业大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推动哈尔滨全域乃至黑龙江省振兴发展的关键引擎,是落实“五个率先”、打造“七大都市”、确保全市行稳致远的重要工作。
  为落实好党中央和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哈尔滨全面实施,打造“现代农业之都”,2021年以来,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围绕哈尔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了系列研究,时任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姜明牵头组织和主持调研活动,向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奉献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本报整理了市决咨委十几位专家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成果,以飨读者。
  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是市委、市政府的高端智库,承担着为我市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重任,成立30多年来,殚精竭虑谋发展、一片冰心建真言,积极为哈尔滨集智献策,助力发展。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乡村振兴
  市决咨委委员、东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 包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三大体系”的核心,重在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效率问题,指引着农业发展的方向。由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哈尔滨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思路是以高品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高质量经济发展为根本点和落脚点,以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为目标,依托哈尔滨市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全面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策略,逐步形成农业生产高效、现代加工体系完备、产品品牌效应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为此,要进一步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一是促进种植业高效发展,巩固发展“米稻豆”,加快玉米、水稻农用机械设备普及应用,聚焦优质大豆品种研发。
  二是做大做强“菜果菌”,推行高效设施型农业生产模式,强化“菜果菌”专业村建设。
  三是扶持畜禽业高质量升级,重点支持“两牛一猪一禽”特色养殖。
  四是激活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作用,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行业示范及带动作用。
  二、完善农产品现代加工体系
  一是强化农产品现代加工宏观布局,明确农产品现代加工重点方向,重点开发“米稻豆”终端产品、区域特色畜产品及绿色有机果蔬产品。二是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引导企业增强现代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支持科研单位与农产品企业开展现代加工技术合作,强化农产品现代加工技术自主创新。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加工,提升龙头企业现代化加工水平。
  三、强化农产品品牌效应
  一是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构建以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区域品牌,特别是要整合产业园区内外要素资源,挖掘园区规模企业品牌优势,强化园区企业的品牌塑造。二是完善农产品品牌管理制度,强化农产品品牌法规保障,健全农产品品牌监管机制,建立第三方监控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三是增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水平,提高农产品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同时发挥展销会促销作用,积极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品牌专题推介会。
  推进哈尔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还要有四条重要保障措施。一是制度保障,包括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区管理机制,实施龙头企业激励培育制度等。二是资金保障,包括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利用各类投融资渠道。三是人才保障,包括制定农业技术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农业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四是技术保障,包括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业新品种、新设备和新技术引入。
  积极推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 陈柏杰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体制创新,是中国农业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村经济“散、小、弱”状况、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促进哈尔滨市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可从四方面加大破题力度。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一要完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农业补贴、农业灾害救济和农产品保护价制度来分担农业风险。充分整合利用社会中各种力量和资源,构建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农业保险体系为框架、市场分散风险的多元化的农业风险分担机制。二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按交易额分配组织利润,将资本权利与社员权利有效联结起来,适当兼顾按股分配,建立合理的按股分红原则。三要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定期检查,从源头消除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投机行为。
  二、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能力
  一方面,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把典型示范带动作为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引领合作社规范化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合作社合作领域,积极开展专业合作、信用合作和社企合作等,实现从产品合作走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和生产全过程合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用典型示范案例助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的示范带动能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促进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建立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挥统一经营的功能,为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通过农民合作社贴近农户、聚焦产业的优势,向社员及小农户提供各类产中作业和产销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的服务带动作用。二要积极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向新的服务领域拓展,在产业链条上从产中环节逐渐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延伸,实现功能互补,不断增加农业附加值,提升服务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四、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信贷方式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二是尽快设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贷款担保基金,对一些发展已初具规模、急需信贷支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贷款担保。三是在农业信贷方面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政策倾斜,适当放宽贷款条件,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来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方面,既要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也要对农业科技推广、改善耕地质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给予财政支持。要鼓励内部资金互助型合作社等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展和利用内部融资渠道,推进哈尔滨市农村合作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哈尔滨新区建设“中国(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
  市决咨委委员、绥化学院院长、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李翠霞
  “中国(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硅谷”(简称“绿食谷”)拟建设于哈尔滨新区,是集中国绿色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集中地,是中国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开创者、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行业竞争的统领者。
  一、提高战略定位,稳步推进“绿食谷”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战略导向,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坚持三产融合,有效联合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创新要素。三是坚持三链同构,把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更加有机地协同起来。四是坚持技术引领,聚焦核心关键技术问题精准快速突破。五是坚持协同创新,打造内联外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六是坚持开放合作,扎实贯彻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部署,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成立工作专班,统筹规划“绿食谷”建设指南
  一是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由工作专班确立“绿食谷”发展布局的指导原则和重点任务,完善“绿食谷”建设的顶层设计。二是以产业创新发展为督查内容,建成国内一流、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绿色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三是以龙江发展实际为规划部署,设计绿色食品产业硅谷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待遇。四是以具体工作内容为查缺补漏契机,及时掌握“绿食谷”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应对新措施。
  三、设立专项研究,系统设计“绿食谷”建设方案
  一是开展“绿食谷”绿色食品生产专项,推进重点品种质量安全及风险管控全图谱研究,推介“绿食谷”发展和产学研合作项目有效对接。二是启动“绿食谷”若干产业重大专项,完善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开发、产业化投产、企业及行业标准制定、产品质量检测、品牌培育等方面的建设内容。三是建设“绿食谷”人才培养专项,结合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项目,全面提升“绿食谷”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完善“校+研+企”技术培训,实现先进技术在产业一线有效落地。
  四、申报国家项目,全面增强“绿食谷”建设影响
  一是集中推进“绿食谷”产业项目建设,确定一批具有科技含量和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纳入市“十四五”产业重点项目库,并申报成为国家级产业项目试点内容。二是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创新中心,以国家乳业、大豆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建设内容,同时推进寒地小浆果开发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三是搭建“绿食谷”绿色食品国家级交流平台,围绕绿色食品项目,为“绿食谷”绿色食品科研人才创建多学科交叉、信息共享的机会。
  五、形成工作机制,扎实提升“绿食谷”建设质量
  一是建立工作例会机制,由各部门负责人召集,定期对“绿食谷”建设情况进行研判会商。二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各专班工作动态,研究协调重大事项,着力畅通“绿食谷”“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新机制”的循环格局。三是建立督查考评机制,坚持以实际成效作为评价标准,制定绩效考评方案,对各专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加快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市住建局原一级巡视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吴向阳
  市决咨委委员、东北林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裴玉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哈尔滨市迫切需要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宜居水准,改善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哈尔滨市农村具有村屯多、人口少、布局分散的特点,“空心化”现象严重。加强哈尔滨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筹规划村屯布局,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充分考虑哈尔滨市乡村的基本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搬迁撤并、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的思路,分类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一是抓紧编制市域村庄建设规划。积极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规划层面确定哈市村庄整体布局,为村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二是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抓紧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和搬迁补助、农村新兴产业扶持等政策法规,为村庄建设提供规划政策支撑。
  二、分类施策,扎实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乡村撤并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搬迁撤并。主要包括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村庄,人口流失特别严重、村民有意愿搬迁的村庄,政府确定实施搬迁的村庄。二是城郊融合类。主要为城市近郊和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是集聚提升类。主要为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鼓励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承载功能,有序引导人口集聚,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四是特色保护类。主要为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村庄。充分彰显特色资源优势,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
  三、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破解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在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后,采用市场化方式建设和运营供水、污水处理、供热、燃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地方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通过统筹规划和村屯整合,激活农村的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自然资源,以及闲置宅基地等土地资源,破解农村建设资金难题。
  四、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提升农产品价值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李  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只有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三次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哈尔滨是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基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县域腹地,但是一产增加值常年徘徊在600亿元左右。资源优势之所以没有充分转变为经济优势,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产品价值链没有做上去,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加力推进农业振兴、加快建设质量龙江、奋力打造“现代农业之都”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优势和潜力,积极抢抓历史性机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深度开发“原字号”,拓展延伸产业链,完善提升价值链。主要在以下六方面下功夫求新突破:
  一、调整优化种植养殖结构
  扩大高效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增加鲜食玉米、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食用菌、坚果、北药等特色林下产业规模,发展特色高效养殖业,推进淡水虾、冷水鱼等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二、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立市级种业数据平台和地方种质资源库,引导高校院所和种子企业培育新品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创新应用施肥施药新技术模式,引导农户使用环境友好型农药。搭建农资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加快推进农资全程可追溯。
  三、全面提升种植养殖生产能力
  强化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服务,推广通透密植栽培等种植养殖技术和物联网等农业信息技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增强防灾减灾抗风险能力,完善推广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养殖场智能监控检测系统。
  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推广“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电商营销”等新模式,推动谷物加工向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方向,蔬菜加工向腌渍、脱水方向,肉类加工向半成品、熟肉制品方向转变。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加快农产品深加工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等研究。
  五、推进物流环节降本增效
  加强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仓储物流节点功能,鼓励物流企业与农业经营组织深度合作,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实施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提升改造,积极打造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农产品物流体系信息数据库,提升农产品物流体系的运作效率和准确性。
  六、加强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
  探索“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模式,实行母子商标管理制度。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维护品牌质量稳定性。借助新媒体推广品牌,扩大哈尔滨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注重依靠设计打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刺激农产品销售。推广“互联网+销售”,大力发展微商、直播等农村电商新模式。
  加快哈尔滨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 孙长颢
  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而获得健康生活和良好医疗服务则是基本需求和保障。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哈尔滨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后,我们发现,哈尔滨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短板和弱项:
  一是乡村医生存在队伍老化、学历低、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人员断层的隐患。二是乡村医生能力现状与需求不匹配。三是乡村医生收入水平偏低,保障力度不够,工作满意度不高,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0.1%的乡村医生对自己现有的收入持满意态度。有许多乡村医生未参加养老保险。四是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薄弱。五是乡村医生对职业的认同度不高,职业期望较低。
  加快哈尔滨市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为此,建议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多渠道解决乡村医生不足问题。积极推进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为引领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行“县招乡管村用”。多部门联动,鼓励医学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离退休专家、在职在岗人才到乡村服务。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制度。二是通过多样化培训模式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创新各类培训模式,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时间强制化,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制度。三是加强绩效、薪酬体系管理,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动态调整乡村医生各渠道补助标准,完善村医绩效考核办法,在设定最低收入标准的基础上,增加绩效工资比例,通过推进服务模式的创新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进一步完善村医养老保障和职业保险,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四是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期望。政府可以在乡村医生中设置奖励或荣誉,以此来提高乡村医生荣誉感。大力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五是加大村卫生室建设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实现村卫生室的信息网络全覆盖,可以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培训等。六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各个乡镇、村的发展现状、经济水平,以及人口分布和结构等特点,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监管,敦促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
  哈尔滨市乡村振兴需要一支为乡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和保障的乡村医生队伍,为哈尔滨打造“现代农业之都”“宜居幸福之都”保驾护航。
  创新体制机制 发展现代种业
  市决咨委委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总农经师、研究员 矫江
  发展现代种业是一项涉及“育繁推用”各环节和影响因素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坚持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和创新体制机制,采取综合对策,才能更好地发挥种子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重点建设哈市农科院
  深化哈市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以统领全市种业发展和全面开发农业资源为目标,准确定位育种方向,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特色育种影响力。一是整合全市涉农公益性科研机构,建设包括“农林牧渔、产加销和技术推广”一体化的综合性农科院。这既有利于降低科研成本,也有利于解决专业条块分割难合作和低水平重复育种问题。二是选定育种带头人和建设育种团队。三是重视育种与各类抗性和适应机械化生产等学科紧密结合,以及常规育种与其他单位高新技术联合攻关,创新“工厂化”和“程序化”等高效率育种新模式。四是探索育种、推广和农科院种子销售收益分配新机制,确保各方稳定发展。
  二、主产区建设示范基地
  在哈市种养业主产区,建设育种“产区示范基地”。一是育种单位把前期小规模创新品系等,在基地加代扩繁,形成分工协作高效率育种新机制。二是基地与所在县(市、区)推广中心工作相结合,确保扩繁质量,并起到加快示范推广效果。三是基地与省和国家新品种“区域和生产试验”相结合,并承接其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研成果示范推广项目等。四是基地展示种养新品种,引领相关加工业,促进乡村走“三产融合”发展道路。
  三、建设区域特产研究所
  “农林牧渔”一切种业都应同步发展。对哈市规模较小的区域性种养特色优势生产,在核心县(市、区)建设隶属哈市农科院的“特产研究所”,承担育种和技术创新任务,起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作用。建“特产研究所”,一是打破行政界线,关注生产覆盖区域,避免重复建设。二是以当地“技术推广单位”编制调整为主,不增加新编制。三是产区成立涉及相关企业的产业协会。四是特产研究所应努力寻求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作为其生产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同时争取资金支持和提升育种水平。
  四、提升企业育种创新水平
  哈市各级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育种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必须具备较强资金投入能力,企业已具有较好的育种基础和专业育种团队。二是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把在哈市的部分国家、黑龙江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育种专业整体过渡转变为哈市的“商业化育种企业”,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三是现有育种企业应主动寻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四是鼓励效益较好的大型农牧企业发展育种,走“育产加销”一体化发展道路。五是鼓励企业发展专用特色育种,特别是发展适宜广泛种养的寒地特色瓜菜类和养殖业,发展高效益种子产业。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市决咨委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伟明
  我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目的在于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优质粮食有效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满足百姓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对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现有优势为基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国家、省政府保护黑土、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推广以“一翻两免”为核心的秸秆全量还田保护性耕作制度,增加有机肥施用,合理利用耕地,改善耕地质量。实施科学轮作制度,加大轮作休耕面积,对黑土地进行有效保护。
  二是分区域施策,良种配良法,提质增效。稳定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引导种植户选择绿色、特色、优质、高效品种,确保适区适种。采用与品种、区域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逐步推进产后管理标准化,开展“科学储粮,提质增收”宣传工作。
  三是抓好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建立本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通过中心的辐射带动,增强供应保障整体功能,实现粮食应急供应、加工、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有效衔接。
  四是加强粮油市场预警监测网络建设。针对粮油市场供需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监测频次和监测内容,细化流程,调整完善监测网点布局,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布粮情信息,确保全市粮油市场稳定供应。
  五是完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机制。科学制定储备粮轮换工作机制,提高区域粮食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二、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一是促进粮食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加强粮食种植的结构性改革与创新,不断改革与创新粮食种植模式,建立高效的粮食生产种植基地,促使粮食种植朝着自动化、特征化以及高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促进粮食加工以及传统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三链协同”粮食产业集群,支持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好项目,促进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协调发展。提高中高端粮食产品的占比,丰富产品线,保障产品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三是加强粮食产业体系建设。围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粮食质量追溯提升、粮食机械装备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行动”,精心谋划生成涉粮项目。
  四是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提升粮食品牌创建质量,将绿色、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农业全产业链过程,助推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产品升级换代,打造哈尔滨市的绿色有机品牌。
  五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优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实现“五优”整体联动。利用产业带的地缘优势打造全产业链开发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初加工、精深加工、销售,以及餐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研究员 王崇生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乡村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的选择。
  科技创新已经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因此,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充分发挥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着眼于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发助力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解决科技成果与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深入开展“科技成果入村行动”,搭建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对接的桥梁纽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推广专家、院(校)、市(县)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明确“科技成果入村”的各项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同时发挥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积极深入基层建立专家服务站,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基地,继续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计划。
  二、以科技引领乡村产业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要立足资源禀赋,延长“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依托现有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不断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鼓励农村电商发展,让“互联网+农业”和“智慧农业”成为新业态。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精心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开展全产业链培训,面向种养大户和专业农机手开展重点培训,面向大豆、油料作物生产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开展专项培训行动。
  四、完善乡村智慧基础支撑,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要坚持“共享、统筹、分类、融合、创新”五大建设理念,完善乡村智慧基础支撑,促进乡村生态智慧化、乡风建设智慧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乡村服务智慧化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保障农业农村发展
  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王曙光
  乡村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之一。乡村振兴要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因为只有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才能增收。哈尔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政策,优先保障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哈尔滨具有重大意义。哈尔滨应重点建立健全两个方面的政策体系。
  一、优先保障农业发展的乡村振兴政策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包括积极推进农业土地整治、落实农业生产补助政策、强化科技兴农政策和推进水利治理工程等。二是推进质量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包括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三是提升农业社会服务,促进“双轮驱动”。包括补农业服务短板、完善农业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建设,创建“互联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新模式。四是坚持农业绿色政策,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包括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落实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和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五是探索机制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包括以乡村游为重点激活乡村经济、选择乡村游重点村庄、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庄园模式和设立乡村经济发展扶持基金。六是坚持涉农资金统筹,提高资金支农效果。包括推动涉农资金源头整合、落实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机制和保障支农资金效果。
  二、优先保障农村发展的乡村振兴政策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包括优先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完善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制、整合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强化乡村救助工作。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包括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完善乡村产业政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包括完善农村林业产业政策、加强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四是完善乡村文化政策,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包括支持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有效治理乡村生活垃圾。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包括加强多元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汇聚人才行动和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六是规范人居环境管理,引领乡村全面发展。包括强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和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工作。
  扬优势补短板 推进乡村振兴
  市决咨委委员、东北林业大学教授  佟光霁
  哈尔滨是我国大工业、大农业特征最鲜明的粮食生产第一大市,推进乡村振兴是现实需要,更是责任担当。在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哈尔滨市应补短板,进一步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哈尔滨农村级差地租居全省首位,集体积累相对较高,应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户集体收益分配。首先,综合考虑人口变动、小城镇户口以及集体成员对集体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区别界定成员身份,设置集体机动股,结合实际设置股权认购方案,使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其次,细化组织架构,分层推进改革,优化管理模式,破解资产权属与改革不匹配的问题。再次,强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有序向市辖县(市)扩展。
  二、改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改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是哈尔滨市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给予相应财政支持,建立融政府、经营主体和财政绩效信息为一体的服务管理平台。其次,出台专项财政扶持政策,健全公益与经营性互融互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再次,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四,下放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的主动权至县(市、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体系。
  三、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哈尔滨应全面提升农业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实现农业价值链跃升、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明确总体发展思路,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入“平台经济”概念,加快数字农业资源整合。其次,加强示范项目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成立数字农业标准委员会,解决数据不兼容、共享度低等问题,建立专项财政补贴机制。再次,开展数字农业技术培训。
  四、建立长效防返贫风险机制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长效防返贫风险机制,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首先,选、引、育并举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以待遇、环境、激励落实人才的引、留。其次,发展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种养业,统筹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进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再次,将生产与生活设施建设相结合,完善生产性保险与社保全覆盖的参保激励机制。
  五、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农业低碳发展
  农业融入“双碳”计划,实现低碳发展,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高质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广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农田固碳增汇能力。其次,支持研发机构的专项研发,并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信贷优惠,推动哈尔滨农业加入全国碳交易平台。再次,增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开展农业“双碳”管理研究,搭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交流与合作平台。第四,对从事低碳生产的农户予以补贴,对绿色环保的大型农业企业给予减税及相关政策优惠。
  强化智慧农业基础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庞金波
  市决咨委委员、绥化学院院长、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李翠霞
  “十四五”时期,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基础建设要争取实现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经营网络化、生产智能化的“四化”目标,形成分层、分类、分区的“三分”建设模式,优先推进打通全局、优先发展重要领域、优先培育关键品种、优先提升区域特色优势品牌的“四个优先”布局。围绕上述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基础建设要进一步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推进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基础建设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
  一是以智慧农业示范园区为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发挥园区智慧农业技术扩散及应用示范作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营模式。二是统筹设计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基础建设布局方案,由市政府牵头,根据各区域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向、产品特色、基础设施状况进行智慧农业基础布局规划。三是完善智慧农业基础建设的支持体系和补贴机制,制定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基础购置支持名录,深入推行智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二、启动和建设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一是支持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作为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同时建立智慧农业建设成果反馈机制,促进哈尔滨市智慧农业政策的动态调整。二是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数据中心,在协调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基础上,建立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库,加强哈尔滨市智慧农业信息资源的数据采集和共享。结合各区域智慧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哈尔滨市智慧农业基础建设差异化发展方案。三是突出体现研究中心的“智慧”优势和“服务”功能,重点强化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并成立智慧农业专家服务团队,为哈尔滨市各区域智慧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科学指导,提供智慧农业技术专业化服务。
  三、探索“政产学研用”智慧农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用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建设,运用以政府产业基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智慧农业市场化运作模式,合理分配智慧农业基础项目中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比例,明确招标项目的经济效益,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智慧农业基础建设投融资项目的活力。二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抓手,加大智慧农业基础建设研发力度,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综合利用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开展智慧农业基础技术短板协同攻关。三是培育经营智慧农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智慧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定期下乡进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和设施维护培训,建立智慧农业人才长效培训机制,在各区(县)形成若干智慧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队伍。
  以科学化的数字治理走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
  市决咨委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郑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 唐国建
  在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指引下,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走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哈尔滨市面临以下四个难题:
  一是乡村数字治理机制建设有待完善。数字治理是在具有客观事实意义的数字基础上,协调各方力量对乡村进行有效地组织与运行,而不是依据政策性的目标数据实行上下一刀切式的“数据管理”。
  二是政府基层工作目标与农民切身需求缺乏有效衔接。按照绩效考核的目标数据来制定与运行的基层工作方案未能全面关注到农户的劳动力人口数、生产技艺熟练度、生活意愿等实际需求。
  三是乡村建设项目绩效评估的专业性不强。绿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成功上马的项目”较多,“持续运行的项目”较少。个别地方存在形式化的应付检查和日常运行空置化的现象,项目建成与运行的专业化绩效评估不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四是基层人才缺位严重,振兴工作的支撑力量薄弱。年龄偏大且“一人身兼数职”的基层工作人员任务繁重,难以将日常工作与振兴工作有效统合,诸多分离式重复性工作加重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负担。
  哈市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相关精神,走科学化的数字治理之路,将政府、农户、社会组织等各种力量纳入到乡村建设体系中,需要做好四项工作。
  一是建立黑土地耕地保护责任人联席会议工作平台,作为数字治理机制的运行载体。平台的工作内容是建设与运行与乡村绿色发展相关的各级各类数据库。责任人由“市局负责人+区县规划人+乡镇管理人+村屯执行人”构成,其中市局负责人为统筹管理平台的市、区县两级乡村振兴局领导,区县规划人是负责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乡镇管理人是衔接村屯实时数据进入数据库的行政专员,村屯执行人是统计上报村屯各类实时数据的村屯负责人。
  二是构建村民自主参与的“外援内主”型村屯工作执行机制,使村庄的各方力量成为乡村绿色发展行动的真正主体。该机制将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规划等“外援”力量与“村书记+模范党员+骨干群众”工作模式的村屯“内主”力量进行有效衔接,充分考虑村民的意愿和切身利益,让村民主动地成为村屯振兴的主体。
  三是构建并完善以第三方社会组织为主的社会评价机制,作为落实数字治理的监管主体。通过引入无利益关联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项目评估,能有效避免自上而下的检查式监督所导致的自下而上的应付式欺瞒,以确保各类上马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构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地校对点合作机制,引导大学毕业生成为乡村数字治理的持续支撑力量。乡村数字治理机制的运行需要高素质人才,各区县与哈市各院校可通过构建定点实习机制开展长期合作,这样不仅可以留住愿意留村的大学生,培训在职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库功能。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