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良在稻田里收割。
张杰 本报记者 康福柱
金秋十月,冰城的田野里处处是收割机轰鸣、乡亲们挥镰的秋收场景。在五常市向阳镇建国村小河里屯的稻田地里,看着一垛垛刚刚割下来的水稻,满脸汗水的王佳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回乡创业的几年里,“新农人”王佳良抓住好机遇,带领着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从牵头创办合作社到远赴外乡售大米,从美化村屯改善人居环境到尝试“农旅融合”发展……乡亲们的日子每年都有新变化,每年都有新突破。王佳良说:“幸福生活离不开拼搏奋斗,我们生逢其时,赶上了好时代,有了党的强农惠农富农好政策,才有了我施展能力、实现梦想的机会。我要把水稻种好、把大米卖好,继续带领乡亲们增产增收增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认准好政策
销售经理变“新农人”
王佳良是个“80后”,2002年,他中学毕业后外出打工,从一家药厂的工人、采购员一直干到销售经理,收入可观,是乡亲们眼里“有出息的孩子”。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王佳良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家人的反对,村里人的质疑都没能阻挡住王佳良回乡的脚步。
王佳良说,他理解家人和乡亲们的心思:“在他们眼中,只有跳出农门才算有出息。可如今年代不一样了,种地也能干出大名堂。”
王佳良认准了“五常大米”这块金字招牌,但村里年轻人几乎多在外打工,种地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闯市场能力欠缺,好大米卖不上好价钱。王佳良说:“国家出台了那么多的好政策鼓励农业发展,我们农民就应该利用好。我回乡创业的初心就是要把‘五常大米’种好、卖好,帮乡亲们开拓一条增收路。”
2016年,怀揣创业梦的王佳良回到了家乡小河里屯,从“销售经理”变成了“新农人”。他先是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并向乡亲们承诺以高出市场价每斤至少1角钱的价格回收乡亲们种的水稻。初期入社的村民不多,王佳良决心尽快干出成绩,只有兑现了承诺,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
抓住好机遇
拓宽大米销售渠道
位于拉林河畔的小河里屯三面环山、河网交错,生态环境优越,这里种植的水稻质量上乘。为了把优质的大米卖上好价钱,农闲时,王佳良就会背上电饭锅、带上几袋大米,利用先前做药品销售时积累的人脉关系跑市场。他走到哪里,二话不说就现场做饭让大家品尝,王佳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也在扩大。乡亲们种植的有机大米卖到了每斤30元,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在外面闯荡多年,见过世面、头脑活络的王佳良不断出奇招儿,他推出了“认领一亩田”的新点子:客户出资9900元认领一亩稻田,秋天时,合作社保底提供600斤大米,从种到收再到磨米、包装、邮寄都由合作社负责,全程可以追溯。客户吃到了放心的优质五常大米,乡亲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双方都受益。王佳良说:“再等上几天,稻子脱水后就该磨新米邮寄给客户了,我要让他们尽快吃上今年的五常新大米。”
“电商平台的发展,对拓宽农产品销售来说也是个好机遇。”王佳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在田间地头、在游船上开“慢直播”等方式来讲述“五常大米”的故事和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吸引客户到现场参观,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王佳良还召集几个一同回乡创业的小伙伴拍摄微电影《五常人》,反映新时代“新农人”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同时推介五常的人文历史、生态美景、特色产品等,吸引很多人到五常市观光旅游。
干出好成绩
打造多业兴旺生态村
在王佳良回乡创业的几年里,不仅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村屯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众筹买树苗、买花籽,购置垃圾桶,安排专人管理卫生;五常市有关部门还为小屯安装了路灯和铁栅栏,小河里屯的环境大变样。王佳良还自掏腰包20万元建起了一个文化休闲广场,父老乡亲们有了锻炼身体的地方,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看得见的改变,激发王佳良动了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的心思。
“咱屯子环境好,可以搞旅游啊!夏秋乘船观山水美景,赏稻田风光;冬天有天然大冰场,可以玩冰乐雪。”说干就干,去年冬天,王佳良带领乡亲们搞起了冰雪游,附近乡镇的村民都来这里玩冰雪,还吸引不少五常市区的人来游玩。今年插秧过后,他和乡亲们造了一条在河里观光用的大船,还在村里开发了民宿,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游玩。乡亲们说,家乡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这回真要变成金山银山了。
作为稻乡“新农人”的王佳良有了更大的梦想:打造多业融合、多业兴旺的发展模式,带动大家把小河里屯建设得更加宜居,让父老乡亲们的收入更高,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