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头雁”振翅领飞 筑梦乡村振兴
哈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文章字数:1264

  农民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  
  本报记者 郝欣文/摄
  又是一年丰收时,遍地金黄粮满仓。走进冰城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处处可见振奋人心的丰收场面,托管种植模式让零散耕地连成了片,大型农机经统一调配驰骋在田野上……很多乡亲干脆当起了“甩手掌柜”,甚至人还在外打工,家里的新粮已颗粒归仓。乡亲们说,这丰收的喜悦除了要靠汗水和勤劳获取,还离不开“领头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市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小农户“抱团”  加快现代农业步伐
  金秋时节,方正县万聚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金黄色的稻浪迎风起舞。种植户们抓紧晴好天气收割稻子,确保颗粒归仓。
  作为全省首家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万聚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是850户社员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合作社下设农机服务部、农资销售部、资金合作部,实行优势互补式的生产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合作社理事长邢传忠告诉记者,合作社可根据社员农资、农机需求实行“抱团式”统一购销合作,降低生产成本。农机服务部统一调配现代化农机,满足社员春种秋收需求。农资销售部低于市场价销售农资,并根据社员需要制定农资套餐,直接配送到田间地头,让社员安心购种、放心用肥。
  同时,合作社率先在全省试点“信用评定+信用互助”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合作社将社员的闲散资金利用起来,把信用作为评定尺度,无需实物抵押来开展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缓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
  “合作社发展一步一个台阶,每年为社员提供测土配方专用肥1000吨,农机作业托管面积达到3万亩,累计发放生产互助贷款1477.7万元。我们与省农科院合作,成功培育出适合方正生长的水稻品种‘禧来稻’系列,创立属于自己的富硒大米品牌。”社员们说,合作社引导乡亲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大家加快现代农业步伐,用辛勤汗水浇灌出丰收的硕果。
  “田管家”上岗  助力黑土地提质增效
  成熟的玉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在延寿县安山乡,托管种植的3000亩玉米地连成一片,大型收割机在田里放开“手脚”纵横驰骋,快速将“丰收在望”变成“新粮满仓”。
  “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就好比雇了个‘田管家’,交了托管费,育苗、插秧、施肥……直到收割,全程不用我伸手,秋收以后粮食送到家门口,太省心了。”安山村村民李成已与合作社续签了明年的托管合同,将130亩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他可以放心出去打工了。
  土地托管,就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这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安山乡是延寿县“第一个吃螃蟹”的托管示范乡之一,依托农业合作社,今年该乡零散土地连在一起连成片,彻底实现了规模化种植。
  今年,延寿县嘉禾春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该县4个乡镇的2.3万亩农田提供托管种植服务。“我们和农户签订了托管合同,就必须要当好这个‘田管家’,保证秋收时土地增产、乡亲增收。”合作社理事长宋志忠告诉记者,(下转第三版)


哈尔滨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黑ICP010010-2
新晚报
官方微信
新晚报
官方微博